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潮评丨以“免费体验”“名师授课”为名,老年大学岂能沦为“韭菜课堂”

    潮新闻 评论员 陈江2025-02-14 05:07全网传播量4万
    00:00
    00:00
    01老年大学成为商家敛财工具,72岁的李玲被诱导花费数千元购买低质量课程,反映出老年教育市场的乱象。
    02全国7.6万所老年大学仅满足8%的老年人需求,公办机构集中在东部,西部如宁夏、海南等地不足20所,供需失衡严重。
    03部分机构利用老年人信任,冒充“国学大师”推销万元玉石,假借“中医养生”兜售保健品,甚至伪造教师资质进行欺诈。
    04老年教育乱象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打击了老年人的学习热情与社会信任,加剧了他们的孤独与不安全感。
    05监管松散导致“老年大学”鱼龙混杂,部分机构以“合作办学”名义逃避审查,老年人维权面临合同模糊、证据不足的困境。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图源:法制网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本应是老年人精神乐园的老年大学,不想却成为某些商家敛财的温床。近日,《法治日报》调查发现,一些不良商家盯上了老年教育这块“香饽饽”,以“办老年大学”为幌子,打着“免费体验”“名师授课”的旗号,将推销课程包装成“学习机会”,诱导老年人报名。72岁的李玲(化名)在广东某“老年大学”参加书法体验课后,被诱导花费数千元购买课程,却发现教学质量远低于承诺,甚至后续被推销更昂贵的“进阶班”。类似这样的事情,远非孤例。

    这些伪老年大学的运营逻辑,本质是在利用供需失衡的漏洞。有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全国7.6万所老年大学仅能满足8%的老年人需求。公办老年大学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宁夏、海南等地数量不足20所,供需失衡导致民办机构野蛮生长。这种利益驱动的商业模式,完全背离了教育的公益性,将老年人视为“韭菜”,将学习课堂变成推销舞台。

    毋庸讳言,老年群体信息获取渠道有限、普遍具有防范意识薄弱的特点,而商家利用的恰恰是这一点,他们利用老年人对“老师”和“大学”的天然信任实施欺诈。这就有了课堂上冒充“国学大师”的销售员,以讲解《易经》为名推销万元玉石;或是假借“中医养生”的名头,在上课时兜售“包治百病”的保健品。有部分机构甚至伪造教师资质,将课程内容偷换为商品推销话术,使老年人在“学习”的期待中一步步落入陷阱。

    凡此种种,不仅给老年群体造成经济损失,更打击了老年人的学习热情与社会信任。从报道来看,有的老人服用保健品后身体恶化,有的因还贷压力身心俱疲,这些个案折射出老年人群体在消费陷阱中的脆弱性。更深远的是,当“老年大学”与“骗局”挂钩,本应促进社会融合的教育场所反而加剧了老年人的孤独与不安全感,进而阻碍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乱象蔓延的根源,在于监管体系的松散。尽管2024年国务院文件明确要求老年大学须经教育部门审批,但实际执行中,难免鱼龙混杂。一些所谓的“大学”课程内容无需备案,教师资质无人审核,甚至无证办学者也能轻易挂上“老年大学”招牌。更隐蔽的是,部分机构以“合作办学”名义引入外部销售团队,利用“公益课程”幌子逃避审查,导致老年人维权时面临合同模糊、证据不足的困境。

    老年教育的本质是公共服务,不能任由其野蛮生长。一方面,政府需扩大公办老年大学规模,通过财政补贴优化区域分布,以“良币驱逐劣币”;另一方面,推动老年教育专项立法,建立课程备案和“黑名单”制度,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并对违规机构实施联合惩戒;此外,还需建立老年人维权绿色通道,简化投诉流程,破解“取证难、立案难”困局,进而重塑老年人对教育机构的信任。

    老年教育乱象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社会对老年群体权益的忽视。治理这一问题,不仅关乎公平与正义,更关乎每个人未来的人生尊严。唯有以更严格的监管、更普惠的供给、更有效的维权机制,斩断灰色利益链条,才能避免让老年大学沦为“韭菜课堂”。当老年人不再因“求学”而被骗,“老有所学”才不至沦为一句空话,老龄化社会也方能彰显其应有的温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