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晚潮|纪念昆剧表演艺术家张娴诞辰110周年

    潮新闻 张一帆2025-02-14 03:20全网传播量1931
    00:00
    00:00


    【编者按】

    2006年2月14日是昆剧表演艺术家张娴(1915-2006)逝世19年,2025年7月15日是张娴诞辰110周年。今天编发一组文章,纪念这位为昆剧事业奉献终生的艺术家。


    张娴老师艺术人生一瞥

    见1929年4月8日《申报》广告,张凤云、朱国梁、张凤霞(30岁后,为激励自己像京剧名旦孙淑娴一样有所成就,将艺名改为张娴)、张兰亭,首次组成团队对外承接苏滩演唱业务。

    1935年张氏三姐妹合影,张凤霞(张娴,左)、张艳云(前)、张凤云(右)

    1944年,周传瑛参加国风苏剧团后与张娴(右)合演苏剧《荷珠配》

    1949年左右,国风演出说明书上(钮骠老师珍藏),张娴的名字居中,头衔是“名振江浙苏剧皇后”

    1954年10月9日,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昆曲代表团合影

    前排左起:包传铎、王传淞、朱世藕、张成之、白云生、周玑璋、李文轩、张娴、汪一鹣;中排左起:郭建英、包棣华、姚传芗、薛传钢、沈传锟、朱传茗、周传沧、华传浩、郑传鑑

    后排左起:刘传蘅、李荣圻、沈传芷、周传瑛、汪传钤、周传铮、王传蕖

    1954年10月,上海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连环记•小宴》,周传瑛饰吕布(右)、郑传鑑(中)饰王允、张娴饰貂蝉

    1954年7月,为纪念《长生殿》作者洪昇逝世250周年,国风昆苏剧团演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部全昆大戏《长生殿》,周传瑛饰唐明皇,张娴饰杨玉环,这份演出说明书是国风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后,获准冠名“浙江国风昆苏剧团”,再回到杭州演出时印制的。

    1956年4月,浙昆全团进京演出,《光明日报》4月11日第二版做了报道,这是目前发现在京纸质媒体报道《十五贯》演出消息的第一篇。 “周娴”系“张娴”之误。

    1956年4月18日,欧阳予倩在家中宴请浙昆主要演员后合影

    前排左起:包传铎、刘韵秋(欧阳予倩夫人)、张娴、朱国梁、孙维世、田元(田汉孙女)、梅兰芳

    后排左起:田汉、周传瑛、欧阳予倩、龚祥甫、陈守川、王传淞

    1956年5月13日,由国务院包场,浙江昆苏剧团于全国政协礼堂夜场演出折子戏,张娴先后出演《玉簪记•琴挑》中的陈妙常和《长生殿•惊变》中的杨贵妃。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亲临观看。图为《玉簪记·琴挑》剧照,周传瑛饰潘必正、张娴饰陈妙常。

    1955年成立昆曲传统剧目《十五贯》整理小组,张娴是小组成员中最后一位辞世者,同时,她也是“国风”创始人中最后一位辞世的艺术家。

    1958年6月28日,由贝庚根据关汉卿同名元杂剧改编,周传瑛导演、周传铮作曲的昆剧《救风尘》,在浙江胜利剧院上演。龚世葵饰宋引章(左)、张娴饰赵昐儿(中)、王传淞饰周舍。

    1980年俞振飞舞台生活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中,周传瑛(饰杨继盛)与张娴(饰杨夫人)合作演出《鸣凤记·写本》。

    1980年代初,张娴指导王世菊《长生殿·小宴》身段

    1984年3月14日—6月17日在杭州举办第一期昆剧表演艺术培训班,张娴向全国各院团的青年演员教授《玉簪记•琴挑》等剧目

    1985年11月,浙江昆剧团在京演出期间,拜访马彦祥先生

    前排左起:周传瑛、马彦祥、王传淞;

    后排左起:钱法成、周世瑞、童葆苓(马彦祥夫人)、张娴,沈祖安(右一)。

    1987年1月12日起,周传瑛(右)在浙江第二医院住院期间,在病房中与张娴一起指导汪世瑜(左一)、周世瑞(右二)排演《长生殿•闻铃》

    《玉簪记·琴挑》,俞振飞饰潘必正,张娴饰陈妙常

    《占花魁•受吐》,俞振飞饰秦钟、张娴饰王美娘、成志雄饰四儿

    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年过八旬的俞振飞先生亲自录制一批昆剧折子戏,其中《玉簪记•琴挑》《占花魁•受吐》与《长生殿•小宴》的女主角,俞老力邀张娴老师担纲,但当时周传瑛先生晚年病重,需要张娴老师日夜照顾,不克分身,俞老坚持不换旁人,直至1989年传瑛先生病故一年后,俞张合录才终于实现,其时,俞老88岁,张老75岁。

    2001年8月9日,96岁高龄的黄源(左)参加“纪念昆曲传习所80周年”庆祝会时与张娴合影

    2005年,张娴(左一)参加王传淞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

    送张娴老师

    洛地

    张娴老师,在今天,二月十四日,驾鹤西归了。享年九十二岁。我们今天在这里纪念她——我们的师长、前辈、“姨娘”张娴老师。

    张娴老师,是一位艺人,以戏剧为艺的艺人,“戏艺人”——真正的“戏艺人”。张娴老师,本名张彩芝,早年艺名凤霞,苏州人,1915年出生于一位寓居上海的民间画师的家庭。父亲名叫张柏生。民间画师在现今,也算得上是“文艺界”中的一员,在那时代就是城市贫民。家境清苦,姐妹众多,张娴老师和她的两位姐姐:张艳云老师(1903-1966,龚世葵老师的母亲)、张凤云老师(1907-1975,王世瑶老师的母亲)、哥哥张顺发老师(艺名“兰亭”),在幼年时就学戏艺为生。当其初,是学唱俗称“苏州摊簧”的“(对白)南词”。朱国梁先生将“苏摊”付诸扮演,组织起一个剧团“国风新型苏剧团”,张娴老师四姐妹都参加了“国风”。

    “对白南词——苏州摊簧”原是一种坐唱戏剧,它成为扮演性的戏剧而称为一个“剧种”——“苏剧”,就是从“国风”开始的。以朱国梁先生为首,龚祥甫、张娴四姐妹连同出身于“昆剧”的周传瑛、王传淞八位就是“苏剧”的创始者——在我国戏剧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而张娴老师是“国风苏剧团”的第一名旦角,也就是“苏剧”的第一名旦角。

    在那20世纪40年代,我国的国宝“昆曲”事实上已经断绝了。而“国风”,这个“讨饭戏班”非但创始了“苏剧”,而且由于收留了“昆剧”中的周传瑛、王传淞、包传铎、沈传锟、刘传蘅、周传铮、姚传芗等“传”字辈艺人,一方面使“国风”的演出中有了“昆曲”,更重要的是由于“国风”演出了“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十五贯》,使现今成为由联合国审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得以传留,完全可以这样说:是“国风剧团”救了“传”字辈,才有可能把已濒于灭绝的“昆曲”完整地送到了新中国,得以“复活”——“国风”在我国“昆剧史”上、我国戏剧史上建立了巨大的功勋。

    而张娴老师当然是“国风”演出的“昆剧”中的:第一个杜丽娘、第一个红娘、第一个杨贵妃。从有“传”字辈才有今天的“昆剧”来说,张娴老师的丈夫周传瑛老师是“传”字辈的代表性人物。从“职业艺人——江湖班”来说,张娴老师可以说是我国“昆剧”的第一代“女演员”的代表性人物。

    张娴老师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一生得过许多奖,有许多头衔。归根到底,她是一位“戏艺人”,她和她的丈夫周传瑛老师一样,他们的一生就是“戏艺”的一生。她在“苏剧”的地位是人人公认的;她在“昆剧”的地位,同样,事实上早已被“传”字辈所接纳,她和“传”字辈同台唱戏,和“传”字辈同等教戏,张娴老师并不是“昆剧传字辈”中人,但是,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张娴老师是一位“不是‘传字辈’的‘传字辈’。”张娴老师和周传瑛老师一样,在任何年代、任何时候离不开“戏艺”,她的幼年、青年、壮年,全部生活就是舞台“戏艺”,不知演过多少戏、教过多少戏;在她老年之后,仍然生活在“戏艺”之中,她一直来身体不错,精神尤佳,她从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参加“戏艺”活动,香港、台湾,看戏、教戏,和年轻演员讲戏。去年“纪念王传淞老师诞生百年”活动,她来参加,精神挺好的。我们都很高兴,都以为张娴老师一定会健康地参加 2012年“纪念传瑛老师诞生百年”的活动,会在 2015年愉快地接受我们为她做“百年祝寿”活动的。想不到她竟离开我们了。张娴老师是“国风”老人中最后的一位,她的去世,可以说是“国风”的最后的终结(健在的“传”字辈也只有两位了:倪传钺、吕传洪)。是“国风”、“传”字辈把“昆剧”传到了我们这一辈。他们一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极其出色地完成了“传承'昆剧’”的任务。因此,张娴老师走的时候是非常安详的。但是,她最后给我们留下了一句话:“浙江昆剧团要争气哪!”我们接过前辈的事业,一定不能辜负前辈的嘱咐和期望,一定不能辜负肩负民族文化的重担,争气,为振兴“昆剧”而争气。张娴老师安息吧!

    值得令人铭记的四句话

    ——哭送张娴老远行

    张一帆

    按照杭州人计算年岁的习惯,过了春节,张娴老就应该已是九十二岁的高龄了,没想到还没出正月,老人家这么着急地就走了。我本以为,相信很多人也和我一样以为,老太太活过一百岁是不成问题的。因为,即便是去年她九十一岁时,仍然能在年初只身去南京探望儿子一家,指点孙女好璐的表演;仍然保持着退休后每天早晨第一个到昆剧团报到“上班”的习惯。她辞世的噩耗,真有点让人难以接受……

    初见张老,是在2002年观看赵麟童先生舞台生活60周年的纪念演出时。那时就觉得观众席里这位瘦弱的老太太挺有意思的,看上去70多岁了,精神特别好,还挎着个精美的小包,挺时髦的。不过,居然不时还有些来看戏的浙江戏剧名家们过来毕恭毕敬地向她问好。自己那时还只是个业余的戏曲爱好者,不知老人家何许人也;坐在我身边的、浙大人文学院的赵延芳老师告诉我:“这位就是周传瑛先生的夫人张娴老。”传瑛先生的大名可是如雷贯耳,我顿时对这位看上去70多岁的老奶奶肃然起敬。也是再后来才知道,这位人称“昆曲妈妈”的老奶奶此时已经是88岁高龄了!从来不拄拐棍儿,独来独往,真硬朗!

    张老的艺术造诣,不用我说,戏曲界尽人皆知;张老在培养后辈方面有“昆曲妈妈”(其实她一直可以成为“昆曲奶奶”)之美誉,其贡献也有目共睹,不需要我这个孙辈来赘述。在知道张老仙逝的消息后,我在难过的同时,耳边却又清晰地想起了老太太自己说的,以及她的后辈说她的,我亲耳聆听过的四句话,这恐怕是我终生都难以忘记的。

    “是当年张老师提前让台,我们年轻演员才有机会提前进行舞台实践,那时她既年轻,又漂亮,扮相又好……”

    2004年夏天,我和好璐以及其他几个同学在校园里偶遇沈世华老师。沈老师一见到好璐,就立刻很关切地问:“你奶奶最近身体怎么样啊?”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沈老师说:“现在我们的生活都还不错,这都要感谢张老师。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那时我们世字辈陆续入团不久,传瑛先生为了能使我们增多舞台实践,就提出让当时是当家旦角的张老师让台,退居到幕后全力扶助青年们演出了。我们这辈演员今天能在舞台和教学中取得一点成绩,都是靠传瑛先生和张老师他们老一辈全心全意的栽培啊。只是可惜啊,张老师那时既年轻,又漂亮,嗓子好,扮相也好,正是自己在舞台上的黄金时期……好璐,我很想请老人家到北京来住段日子,让怹来享几天清闲,行吗?”好璐略有些为难:“奶奶身体是不错,只是毕竟90岁了,家里人都有工作,没时间陪她出门;让她老人家一个人来往那么远总是不大放心……”“那我们到杭州去接她!”已经年过六旬的沈老师看上去有一点孩子似地着急……

    1959年5月24日,由周传瑛整理并与郑传鑑合导的《风筝误》,在杭州新中国剧院上演。左起:沈世华饰詹淑娟、张娴饰柳氏、张凤云饰梅氏、王世菊饰詹爱娟

    20世纪90年代,沈世华老师与张娴老师在北京合影

    “我到旁边去,你们是北京来的客人,你们应该坐中间。”

    2004年9月,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部组织全体研究生赴杭州全程观摩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观摩间隙的9月12日,是杭州大华曲社例行的同期日,同学们来到曲社,有幸和曲友们在张老的亲自指导下拍曲。同期结束后,大家合影留念,由于人比较多,前排放了十几把椅子,请老师们和年长一些的曲友们坐,年轻人们就站在后排和两侧。这时我和好璐都发现张老一直在往人群的边上走,速度还挺快,我们赶紧过去拉老太太往正中间来,张老居然不愿意,说:“我到旁边去,你们是北京来的客人,你们应该坐中间。”一句话把我们俩都说乐了,我们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后辈啊,都是老太太孙女好璐的同学,合影哪有我们坐到中间,让九十高龄的老前辈站到旁边去的道理,但是张老还挺固执,就是不往中间坐,最后好璐只能说:“奶奶,您不要客气了,您要是不坐到中间去,大家就都不照,都站着等您一个人了。”听了这句话,老太太才像是以大局为重的样子,但还是不太情愿地坐到了前排的正中间,并且还不断在看两边的人是不是都能照入镜头里。

    2004年9月12日杭州大华曲社与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部在浙江昆剧团曲叙。中排右五为张娴老师,左三为包世芙老师,右四为大华曲社创社社长俞妙兰先生,左五为副社长万健先生,前排右五为周好璐

    “我活一天就要干一天。”

    2004年9月17日,研究生部的同学们在杭州驻地迎来了“七艺节”系列艺术讲座中两位最高龄的老艺术家:89岁高龄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宋宝罗先生和90高龄的张娴老,请他们各自介绍自己多年的艺术经验。之前好璐曾经问我:“奶奶说,她不知道该给大家说点什么。”我回答:“那好办,请老太太讲讲《十五贯》的创作情况吧,她也是创作班子中硕果仅存的成员了。”好璐把这个主意告诉张老后,据说老太太还很认真地表示:“那我还要好好准备一下。”我听说后的第一反应是,老太太说话真有趣,对付我们这些小字辈,随便讲几句又有什么关系。结果,讲座那天,张老居然从头至尾,有条有理地用带上海口音的普通话叙说了《十五贯》的整个创作过程,个别同学们听不懂的句子,由坐在身边的好璐“翻译”。接着是宋老讲话,因为我坐在前排,好璐这时候悄悄地对我说:“奶奶这几天还真准备了,有条有理地说得清清楚楚。”

    两位老人讲完后,同学们踊跃地提出了一些问题,在提到昆曲、京剧并不乐观的现状时,宋老显得有些激动,他强调昆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继承。一贯平静的张老,此时仍然用她平时慢慢的语速接着宋老的意思说:“昆曲的传承现在确实有难处,特殊年代中,造反派是既在团里烧,又在我们家里烧,老的剧本都被烧完了;而且,戏曲演员光是看剧本还是表演不了的,必须要有人教,可是现在教的人也少了;年轻的演员很多戏都不会。”正当大家听得有些忧虑时,张老接着说:“我想,只要是我会的,就要教给年轻人。活一天就要干一天!团里要给我钱,我不要,我有退休金,自己一个人能生活,关键是要把剧团弄好,有人才,有好戏!”全场顿时响起了长时间热烈的掌声。我想,不用我画蛇添足地“阐发”老人朴素的语言。我相信,不管对戏曲有兴趣的人还是没兴趣的人,听到老太太的这几句话以后,怎能不会被这位老人发自肺腑的真挚、执着的情怀所感动?

    2004年9月17日,张娴(时年90岁)与宋宝罗(时年89岁)二老在为来杭观摩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的中国戏曲学院师生讲座后合影

    “老人家一辈子就压根儿没有自诩为名家的感觉”

    不久前我在拜访一位浙江戏剧界的前辈时,也谈起张老。我表示特别敬佩张老,这样资深的名家,平时一点艺术家的架子都没有,搞教学都是义务的,而且不管是专业演员还是业余曲友,不论长幼、条件,都有教无类。这位前辈提醒我说:“你可能没注意到一个问题:不是你觉得张老没有名家的架子,是她老人家一辈子就压根儿没有自诩为名家的感觉!别人要是把她当名家看待,她还觉得有点不自在的呢。”我恍然大悟,难怪老太太在艺术生涯的黄金时间说让台就让台了,难怪她照相时会把中间的位子让给远来的年轻人,难怪她九十高龄还一日不辍地在当她的“昆曲妈妈”,哺育她的“昆曲孩子们”……不是她淡泊名利,是她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名利……她只认为,传承昆曲艺术是她的责任和义务,尽管从没有人,也不会有人命令她必须要这样做。

    据说老人走得很安详,她终于又可以与传瑛先生团聚了。希望他们二位泉下有知,当看到昆曲艺术的传承健旺时,能够含笑安息。因为这并不仅是他们个人的事业,而且是他们一生鞠躬尽瘁地不懈追求。

    二〇〇六年二月十六日含泪成稿,谨以此文纪念敬爱的张娴老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