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数”说嘉兴丨人才吸引力全国20强,是什么水平?

    潮新闻 记者 顾雨婷 制图 徐佳雨 通讯员 晏振飞2025-02-13 10:17全网传播量4万
    00:00
    00:00

    得人才者,得天下。这两天,嘉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句话,再次印证了嘉兴对人才的吸引力。2024年,嘉兴跻身全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行榜前20强。

    事实上,嘉兴已连续三年实现排名提升。最新的一组数据显示,嘉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35万人,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达249.66人年、列全省第3;集聚博士后165人、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项目资助数创历年新高,连续5年新增就业青年大学生超10万人。

    数据背后,是嘉兴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所做出的持续努力。

    身处“卷王”满地的长三角地区,嘉兴这场“人才争夺战”其实并不好打。早在2008年,嘉兴就举办了首届“星耀南湖”活动,自此,“星耀南湖”便成为嘉兴十余年磨一剑打造的人才工作标志性名片。2019年活动升格后,逐渐成为了长三角区域有影响力的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活动发起成立了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已吸引“沪苏浙皖”29个城市加盟,签署示范区人才高地建设合作协议,专业技术人才57项职业资格、27个职务系列许可等实现“一地认定、三地互认”。

    “得人才”更要“得人心”。近年来,嘉兴凭借一系列政策举措和便民福利,不断加强对五湖四海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如今在嘉兴,连老外也不见外了。

    去年12月,全国首批集外国人工作许可证与社会保障卡于一体的“聚英卡”在嘉兴发放。在嘉兴工作的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研究员斯蒂文·福克斯,是第一个领卡的人。他拿着卡说:“往后我就是真正的‘本地人’了。以前看病只能去医院现场挂号,有了这张新卡,我可以线上挂号,到医院后快速就诊。”将目光放远,嘉兴持续加强域外引才工作,建立起全省首个“留·在浙里”香港工作站、上海工作站;市县联动举办产业链招聘、“校园嘉兴日”等活动近千场,覆盖企业近2万家次。

    青年流量密码,也被嘉兴“拿捏”了。《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报告显示,95后人才倾向前往东部地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嘉兴排在全国第24位。

    青年人才为何青睐嘉兴? “关键还是看好城市发展潜力。”嘉兴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相关负责人说。一方面,作为制造业强市,嘉兴拥有33个工业大类,近5万家制造业企业,完备的产业体系、发达的产业集群、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及丰富多样的就业岗位;另一反面,嘉兴还拥有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北理工长三角研究院、中电科南湖研究院、南湖实验室、浙大长三角智慧绿洲等40多个科创平台,成为人才引育的高地。

    人才引得来,更要留得住、留得久。嘉兴持续关注人才成长空间,促进“教科人”一体发展。近年来,嘉兴发挥校(院)地合作优势,以科创平台为关键节点,协同推进浙江清华长三院、北理工长三角研究院、浙大海宁国际校区全省首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改革试点,支持平台引进集聚卓越人才,创新“全时人才”认定机制,选派70名人才科创专员驻点服务,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资源贯通,近三年全市科创平台在职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数量实现倍增。围绕科创成果落地转化,出台科创平台能级提升《方案》,开展分层分类评价,定期举办“院企银企”专项对接会,2024年发布科技成果90项,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82个。

    人才与城市,互相成就。正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在嘉兴完成了从“背包客”到企业家的转型。“13年前我们就是‘背包客’,从北京来到嘉兴,获得政府的创业启动资金,才渡过了初创期资金链短缺的难关。” 汉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侯世国感触颇深。如今凭借企业自主研发的高科技电子价签,汉朔科技已经拥有国内电子价签市场的90%份额,年产值达30.65亿元。

    围绕高层次人才项目起步、成长、壮大三个阶段,嘉兴正在不断探索完善科创人才金融支持举措,发挥产业基金“以投带引”作用,吸引更多资本向人才创业创新关键领域聚集。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已有1186个领军人才创业项目落户嘉兴,累计实现产值2457亿元,纳税50.71亿元,创造就业岗位3.5万个。嘉兴全市共培育出上市人才企业10家、营收超亿元人才企业7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人才企业超60家。

    服务人才,更要注重人才生态打造。嘉兴已连续三年实施人才服务体系建设行动,推出人才服务“十件实事”,组建市科创人才集团、市人才发展促进会等载体,多方联动全力解决人才住房、人才子女入学、运动健康等关键小事,解除人才后顾之忧。打造线下“人才之家”+线上“嘉兴人才码”服务平台,为人才衣食住行、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嘉兴人才码”累计拓展应用场景超2200个,入库人才超115万人,“禾你在一起”人才服务品牌持续擦亮。

    【代表委员有话说】

    嘉兴市人大代表梅其伟:

    城市需要人才,乡村也一样。

    近年来,嘉兴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出台了“共富十法”“强村十法”等一些列强村举措,让村集体的带民致富能力、村庄经营水平和乡村治理质效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围绕做好新时代乡村人才工作,需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我建议,要以优惠的政策、暖心的举措搭建广阔舞台,海纳百川,吸引众多游子、学子,带着在外积累的经验与资源返乡。也要依据本地特色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返乡人才的创业方向,培育本土特色产业,精准助力人才创业。

    嘉兴市政协委员徐立瑾: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做好“人才+产业”文章,对嘉兴建设“智造创新强市”有着重要的意义。

    市政府报告指出,今年,嘉兴将持续推进市域技能型社会和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这次我带来的提案是《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议对接区域产业发展,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关注人才培养"适应性";做好产教融合,激发企业深度参与,提高人才"留嘉率",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教育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数”说嘉兴丨六年新增200余家,嘉兴为何盛产“小巨人”?
    “数”说嘉兴丨全省第二!看嘉兴如何刷新科技创新成绩单
    “数”说嘉兴 | 农民“钱袋子”,为何连续21年领跑浙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