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六小龙”中DeepSeek、云深处科技和群核科技的创始人都毕业于浙江大学。
当年,他们是如何学习的,在浙大,他们获得了哪些成长?
来看看他们当年的课程教育情况,以及,他们的老师是如何回忆的。
《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与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前沿,已是当时梁文锋的专业选修课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本硕均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梁文锋在15年前的硕士论文致谢写道:“导师项志宇老师领我进入机器视觉的大门,为我准备学习计划,对我进行科研训练,经常是逐行代码地进行指导。”
在梁文锋研究生阶段主修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设置了紧跟技术前沿的专业课程体系和系统性的科研训练。梁文锋在致谢中还说,他非常庆幸有机会进入机器视觉这个全新领域,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工程实验。
在采访梁文锋当年的学院老师和同学时,他们的深刻共识是“全方位培养一个人,要从重视学习成绩,转变为重视学习效果”。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培养学生注重学习知识、拓宽知识面的同时,更重视在过程中提升能力与素养,实现有使命感的学习成长。
“严谨的治学气氛,以及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科学精神”,梁文锋认为,这些都是他在研究生期间重要的收获之一。这也为他后来从事人工智能领域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DeepSeek眼中的浙江大学
在梁文锋所在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到《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与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前沿,已经是当时的专业选修课。
实际上,早在1978年创建计算机系时,浙江大学就将“研究人工智能理论、设计新型计算机”列为建设方案第一条。同年,招收了第一批人工智能专业硕士研究生。2019年,浙大成为首批35所设立人工智能本科专业高校之一,获批国务院学位办自设全国高校第一个人工智能交叉学科。
1987年创立时的人工智能研究所成员合影
朱秋国先后参与了机器人“悟空”“赤兔”“绝影”的研制工作
云深处科技创始人朱秋国的机器人之旅,就源于他在本科期间参加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竞赛。2006年开始,朱秋国加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熊蓉教授指导的ZJUDancer小型仿人足球机器人团队,开始“打比赛”,不断对机器人软硬件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
“打比赛可太锻炼人了。要把专业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要能够快速学透比赛所需的必要知识,还要有自主钻研的能力。”朱秋国说。
浙大团队研发的机器人
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研究生以及毕业后留校任教,朱秋国一直深耕仿人机器人、仿生机器人、机器智能等研究。他先后参与了乒乓球机器人“悟空”的研制工作,主持四足机器人“赤兔”和“绝影”的研制工作,不断地进行技术积累和创新。
以赛促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从课内到课外、从课程到竞赛、从教学到科研,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环环相扣的全链条培养路径启蒙了包括朱秋国在内的一大批机器人爱好者。
2013年,朱秋国和乒乓球机器人“悟空”
在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除了朱秋国的项目,还有智能协作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球形巡检机器人、无人驾驶机器人……不断鼓励探索,以“产学研创一体化”模式开拓创新创业的新途径。
从机械到控制,朱秋国的故事印证,在浙大学习,不囿于一地,也不囿于一位老师。学生们可以充分探索自己的兴趣,学校为大家提供一揽子的科研创新选择。
在“浙大学子一站式科研导航平台”上,同学们可以研究水稻开花的奥秘、参与药物的研发,也可以去了解宇宙的起源、水资源的保护……在这个大型“科研市场”,选我所爱,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寻找心仪的导师,师生的研究兴趣也得以更好地双向匹配。
陈航理解的竺可桢学院混合班,可能是希望你什么都学一些
群核科技创始人黄晓煌与陈航都是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2003级混合班的学生。
混合班是浙大开展交叉人才培养的早期探索形态。作为浙江大学的荣誉学院,其培养的特色有“扎实的理科基础,实行完全学分制和个性化培养,强化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探索基于研究的学习,广泛的国际交流,引进竞争机制”,这样的培养方案今天看依旧“不过时”。
陈航告诉记者:“在混合班,我遇到了一群非常优秀的同学,也有最优秀的一批老师为我们授课。班级包容开放、共同促进的氛围,让我收获了很多成长。”
“我理解的混合班之所以叫混合班,可能是希望你什么都学一些。”陈航说。浙大竺可桢学院采取“2+2”培养模式,前两年是“宽口径、厚基础”的通识教育,涵盖化学、物理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基础课程,为同学们打好基础,也让后续开展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更加游刃有余。后两年发挥专业院系和导师的作用,开展“个性化、自主化”的专业教育,鼓励学生到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学习。
浙大求学期间,黄晓煌、陈航与室友们的合影
黄晓煌在竺可桢学院期间的导师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鲍虎军教授。大一下学期,他就进入实验室,旁听组会,参与一些课题研究,在鲍老师的引导下入门计算机图像图形学领域。这也是他后续开展GPU通用计算研究、创业的重要启蒙。
“浙大是我真正走向社会的第一站。怎样去面向这个世界,怎样在社会中去发展,基本上我的整个价值体系是在浙大求学期间形成的。”黄晓煌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