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游戏《黑神话:悟空》风靡全球后,已刷新单一市场票房冠军纪录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也即将于几天后正式登陆多个海外市场。许多外国友人纷纷在社交平台发出邀请,希望大家都能去观赏这部作品。
截至目前,该电影已经成为中国影史首部票房破90亿电影,暂列全球电影票房榜第25名。并且,它还是票房前30名影片中唯一一部非好莱坞影片、首部进入全球票房榜前25的亚洲电影。
2025年2月11日,浙江绍兴,泡泡玛特哪吒系列手办上架展示。(图源:视觉中国)
而为了让西方世界更了解中国神话,一位中文名叫莫楷(Canaan Morse)的讲师更是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开设了一门课,名为“过去与将来的美猴王”(The Once and Future Monkey King)。
教外国学生中国神话是种怎样的体验?阅读中国神话之后,他们有怎样的感受?潮新闻记者就这些问题与莫楷进行了对话。
潮新闻:请问您是怎么会与中国神话结缘的呢?
莫楷:我在五、六岁的时候就对中国非常感兴趣。那时,我的父亲给我讲《指环王》的故事,里面有一个设定,就是越古老越有权力,因此我就很想看古老的东西。
在父亲给我讲故事的同时,我母亲也给我看一些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话。前者我觉得还行,后者我觉得年代太新了,不想看。于是,我的父母就给我买了一些中国的神话故事,我觉得非常有趣。十岁的时候,我就学起了中文。
莫楷在社交平台上介绍自己开了一门关于孙悟空的课程
2007年本科毕业后,我来到中国生活了七年。这期间我学了相声、读了研究生、还做了一些文学翻译的工作。
潮新闻:是怎样的契机让您决定在大学里开一门关于孙悟空的课程呢?
莫楷:我的研究是本着对传统的热爱去做的。在我看来,许多角色不单单停留在纸面上,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对现代社会的许多人而言,有意识地去接触传统故事的机会并不多,我希望能把这样的印象传递下去。
而一个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就是去年风靡全球的游戏《黑神话:悟空》。
这个游戏刚出来的时候我不是特别看好它,因为我对中国传统小说的改编是非常挑剔的,担心它做不好。可在网上看了它的剧情视频后,我大为震撼。里面所有的民俗要素和情节可以说贴合得天衣无缝,很好地展现出了中国文化之美。
探究情节的话会觉得更有意思。我们会发现,《黑神话:悟空》的开头其实是结束,是孙悟空之死。而在故事结尾,会知道孙悟空的确死了,天命人变成了新的孙悟空,象征着一种新的开始,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不断新生的精神是契合的。
2024年8月20日,杭州一家索尼门店展示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形象海报。新华社发(龙巍摄)
另一方面,《西游记》的一个特点在于,作者不单是创作了一本小说,更是搭建了一个生态,融合了丰富的中国文化要素。并且我们可以发现,“个体与权利的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等文学史上核心的主题被很圆融地统合在一起。
因此,《西游记》会给人一种见仁见智的感觉,不同阅历、背景的人读《西游记》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有人说,《西游记》讲的是儒家的修身,也有人说,《西游记》讲的是佛道两家的修炼方法,不一而足。
正因为这样的丰富性,《西游记》给了后人无限的解读和二次创作空间。所以,《西游记》的相关作品才会在几百年间层出不穷,历久弥新。
而其中的主角——孙悟空,更是超越了文学角色的范畴,成了一种现象,是活跃在中国文化中的成员。
和以往比较刻板、所有对话如出一辙的文学角色相比,孙悟空的个性是非常突出的。他和其他人物的对话非常逼真,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在阅读的时候,我忍不住会觉得,孙悟空和其他人物交往相处的画面太像现代小说了,是作者根据真人的心理变化在描绘角色。
央视版《西游记》片段
此外,孙悟空的形象一直在发生变化。这一点不仅体现在《西游记》中从学艺到大闹天宫,再到取经路上的成长,还体现在后世对他的改编中。
文学,或者游戏创作,都可以反映创作者所处时代人们的焦虑和喜爱。因此,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孙悟空,以及不同的人际关系描写。但是,孙悟空仍保留了一些原貌,让我们可以一眼认出,他还是那个齐天大圣。
可以说,孙悟空一直在变,但又一直没变。
通过这种变与不变,我希望学生们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叙事,以及不同孙悟空形象承载的情感与社会风貌。
潮新闻:上您这门课的学生多吗?您是怎么教的?
莫楷:这门课是今年一月中旬刚开的,计划招收二十个学生。一般来说,新开的课程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这门课现在有大约十八个学生注册,算是相当多了,可见孙悟空这个角色的魅力。
除了《西游记》原作,我也会让学生看一些《西游记》改编的影视作品和游戏,尤其是《黑神话:悟空》。
作为与孙悟空有关联的角色,哪吒的电影正式上映后我也会推荐学生去看。
当地时间2月8日,人们在美国洛杉矶参加《哪吒之魔童闹海》北美首映礼。新华社发(曾慧摄)
潮新闻:在美国教中国神话,您有怎样的感受?
莫楷:上这门课的学生背景五花八门,有些华裔家庭的孩子接触过一些《西游记》故事,有些则完全不了解这本小说。可就是因为这样,课堂讨论会很有意思。我发现,对《西游记》不太了解的学生反而比那些了解的学生更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细节。
举个例子,须菩提祖师在赶走孙悟空时说他“定生不良”。对《西游记》比较了解的学生没看出有什么问题,但没读过这部小说的人会觉得这种表达很奇怪,似乎须菩提祖师已经预见孙悟空会去闯祸。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教他本事呢?不教的话,不就可以避免孙悟空闯祸了吗?这种写法是作者的疏漏,还是背后另有深意?
此外,也正因为学生们丰富的背景,我在和他们的交流中受益匪浅。
比如,我有几位学生是做平面设计的,在镜头语言和剪辑方面比我懂得多。分析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闹天宫》和《悟空大冒险》这两部动画时,他们就能通过比较画面每秒帧数(FPS)的不同来解读角色产生的审美印象,以及观众对故事的接受程度,这些是我从未涉及过的领域。可以说,给他们上课是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大战哪吒
我给这门课布置的最重要的作业有两种,学生们可以任选其一。一个是分析一部课堂上没提到过的《西游记》改编作品,另一个是进行创新。
我有一个学生是做木雕的,他正准备做一系列的《西游记》木雕作品;另一个学生懂美国的乡村音乐,正计划为《西游记》创作新的歌曲。我非常期待能看到他们的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