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戏,那必定是昆剧《牡丹亭》”。
正在上海朱家角课植园实景演出的昆剧《牡丹亭》,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火遍网络。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做不了演员,那就做个好观众,“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微风里飘荡在淅沥沥细雨中的花香,还有那熟悉的“昆曲十番”味道,无不都让人想起故乡丽水的遂昌县。
《牡丹亭》就是明代著名的戏剧家汤显祖在遂昌知县任上创作的。艺术构想、表现手法现实又魔幻,充满理想主义梦幻色彩和浪漫主义的情感想象,展现了古典中国传统文化的非凡魅力,具有极高文化审美价值,是中国戏曲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对于文学、音乐、表演艺术等领域的影响深远,在中国乃至世界戏剧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外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
“乍晴膏雨烟浓,太守春深劝农。”《牡丹亭》劝农一折戏里的场景,便是汤显祖在遂昌行春田野“班春劝农”情景的再现。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对农村的生活特别有感情,三里亭、五里亭、十里亭,从小我就知道家乡的山水间还有一座瑰丽的《牡丹亭》。春风十里,倒骑牛背暮色里,笛子横吹燕斜飞,记忆“采新茶一旗半枪金缕芽”,怀想“村村雨露桑麻”,“春畴渐暖年华”、成长的回望里浮动着太多的美好与感慨,还有我浓郁的思念和远走他乡的愧对。
课植园为清末民初江南最大的庄园式花园,占地近百亩,集文化艺术、园林建筑之精华,布局精巧、构筑奢豪,恢宏、壮丽、气派。“课植”寓“课读之余,不忘耕植”之意,园内建有书城,辟有稻香村。亭台,楼阁,长廊、曲水,扶桥,画舫、碑石,古塔,假山,纵是姹紫嫣红开遍,雍容华贵、美轮美奂,又怎么能够相比于绿水青山、生态田园、自然乡村的“翠波摇翦翦,绿畴如画。如酥嫩雨,绕塍春色藞苴”呢?
人文大赏,我对《劝农》里田园风光、农耕生活、山水自然的描绘尤其有感触,绣针细雨湿箬笠、春风经纬垦新泥,浮生若梦,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群峰绕白云千岩竞秀,清江响饶吹碧波荡漾,烟村青幛里、茂林修竹,阡陌纵横,鸡犬相闻,唯此桃花源。许是离乡日久,感念乡情、深藏的乡愁涌了上来,秀山丽水才是人们“诗意地居住”的地方,那是心灵的家园、精神的故乡。
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我虽不是诗人,但故乡是诗是画:杏白桃红柳绿,布谷声声;秋水落霞,岸芷汀兰、陌上金黄;瑞雪兆祥,“十番”飘荡、袅袅炊烟芳香了漫山遍野的斑斓。色彩丹青、浓墨淋漓又轻描淡写……旅居捷克的女摄影家顾慧宁、上海同济大学万晓教授闻之心旌动摇。
“如果此生有一个一定要去的地方,那必定是遂昌。”董芷林先生的话彻底燃起了他们的热情和向往。董老先生乃文化学者、上海文史研究馆研究馆员,是吴昌硕的门生、王个簃入室弟子,沪上著名的书画家。我曾多次陪他到过丽水市遂昌县等地采风写生。
说走就走,第二天我们就驱车来到了遂昌县的石练镇淤溪村。
上海青浦朱家角课植园。视觉中国。
二
烟霞路几重,屏山遮不住。淤溪村,我是来过的,大隐于峰峦之间,安然恬静又遐思迩想,宛如界外蜃市。这个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村,可了不得,生态资源丰富、人文积淀浓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班春劝农”和“昆曲十番”就是该村传承了数百年的民俗文化形式。
岭上云相送,苍石青苔、枫香古道,山脚风牵衣襟,蜿蜒流水、红蓼岸边,茶园碧绿,稻田金黄。煦物秋阳、烟景文章,葱茏的空气中似乎也隐约飘荡着“昆曲十番”的味道。金风送爽、披一身草木香气和泥土的芬芳,似乎只是攸忽了一下,我已置身于山环水绕、满目清新的淤溪村。
“山也青,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劝农田野乡村,行吟青山绿水,这或许正是汤显祖在淤溪村留下的脚印。春到人间草木知,江南三月、风吹散如烟如雾如梦的慵懒,萌动的种子像怀春的心事期待着扑向温软肥沃的田地。虽不能肯定淤溪村一定是戏中唱的那个村庄,但我想、“班春劝农”——汤显祖在遂昌知县任上的五年间,巡行乡村、劝课农桑,他一定是到过淤溪古村的。
所谓“班春劝农”即颁春令、策耕种,劝勤勉,奖农桑;在春耕来临之际举行鞭春礼仪,鞭辛勤劳作,鞭风调雨顺,鞭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明代的鞭春仪式十分隆重。或许也有一些地方官员只是做做样子、走个过程,但汤显祖知行合一,扶犁赶牛、躬身于田间地头,戒懒奖勤,插花赏酒,深入乡村百姓。其间供祭品、焚香烟、吟诗作赋,社火、演戏、“十番”鼓瑟,与民同乐。
“一般桃李听笙歌,此地桑阴十亩多。”《劝农》里汤显祖对山水田园、乡村自然的赞美热情洋溢,欢欣鼓舞、情怀浪漫的艺术审美具哲学精神的思辨与形而上的高度,有“采缤风物候重华”的坚持与敬重,也不乏对趋炎赶热、只追求表面浮华的一些社会现象的针砭,体现了他不同的思想观念、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让人明白春天的花朵,秋天的硕果,有播种才能够有收获。
班春劝农曲调高,《劝农》里有句唱词使人难忘:“直到饥时闻饭过,龙涎不及粪渣香。”试想,若没有身体力行的耕耘、感同身受的体验,何以能够写得出这般入木三分而又打动人心。登堂入室、把“粪渣”写进高雅的诗句,非但没有令人觉得污秽,反而被感动,那是农忙时真实的景象。如此写实,真挚、浪漫、感性,有愉悦欢喜的味道,让多少经历过乡村农耕生活的人倍感亲切、美好……
“民之大事在农”,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有了朴素的认识和系统的阐述。农耕文明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色,积淀了宝贵的农学思想。品读农耕文化,传承千年文明,弘扬优秀传统,作为遂昌农耕文明、古老民俗仪式的珍贵遗存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在遂昌,“班春劝农”成了一年一度盛大的文化典礼、一场又一场农旅融合,文化交流,艺术展示的嘉年华。
虽然不是班春日,淤溪秋日也妖娆。远山、森林、梯田,平畴、荷塘、果园,祥和安宁的气息里有幸福的味道。潺潺有声、心情像流淌的练溪水闪烁着金色波光,又像水里一尾尾游动的锦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棠棣黄花发,忘忧碧叶齐。似刚被湿润的手绢擦拭过,朴实俊秀的村庄明媚清新、热情又恬静、温柔且矜持。在村口,首先就被虬枝劲节、冠如华盖,绿荫参天的高大古樟树群所吸引。这是村里的风水树,树龄已有千余年,仰望、抬头,众人肃然起敬。
站在其中一棵24米高,胸围6.7米多,冠幅达31米的大樟树下合影留念,镜头里的我们就像童话里的小矮人。顾慧宁说“如果这棵大樟树是汤显祖,我们就都被他揽在怀里”。我忽然觉得:在遂昌人民心中汤显祖不就是一棵大树吗,根深叶茂、挺拔伟岸、苍劲古朴,千载不老……
春蚕死了,但留下了丝绸;蜜蜂死了,但留下了甜蜜;画眉飞去了但美妙的歌声缭绕;花朵凋谢了但幽幽芳香飘荡。这就是文化,以及文化的深刻内涵与宽广外延,远垂不朽、伟大之力量所在。汤显祖在遂昌留下的“班春劝农”和“昆曲十番”,是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其重要影响和价值意义,也许无论怎样说都不为过。
村里一位熟悉的领导迎了上来,热情地握手、问好,说已恭候多时。董老是“前度刘郎今再来”,他还认得。就在这古樟树群下,他已为我们准备了一场新排的“昆曲十番”。这时候,我们才发现支起的茶桌,摆好的竹椅。
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来到淤溪村,一场“昆曲十番”定然是要看的。
三
“十番”又称“十班”。“十”多也,“番”遂昌话里有:种、样、次、回等意思,这里指乐器多样,轮番吹奏、来回表演;“班”为演出而编成的组织,有上班、演出之意,旧指戏班,也用于剧团名称。作为一种器乐演奏形式,“十番”可追溯到宋代,历史悠久。“十番”轻松活泼,音律和谐,悦耳动听。曾经在我国赣、闽、粤、皖、江浙一带广为流传。
而“昆曲十番”,则是在汤显祖遂昌任上,他下乡劝农耕作之闲,与民间艺人、普通百姓等讲德问学传唱昆曲,将昆曲与当地古老的“石练七月会”上的器乐演奏相互融合之后形成的。遂昌的灯节庙会、排街游行,或者喜庆聚会、欢乐场面上少不了它的身影,是渲染气氛、助兴娱乐的重要文化形式。
经久传唱、长演不衰,群众喜闻乐见的“昆曲十番”大多以演唱“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为主。若问为什么?我猜想,除了故事浪漫,情节曲折,唱词优美等之外,更多的应该是生活热爱、遂昌人民对汤显祖深切的缅怀和纪念。戏唱情感真,曲兴应心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反映现实、揭示问题,鞭挞丑恶、传递理想和希望,这大概是它历久弥新、被保护、传承、弘扬的原因之一吧。
弦歌不辍,遂昌对“十番”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非常重视,制定了《打造昆曲遂昌十番文化品牌实施方案》,成立戏曲振兴会、昆曲曲社,建立“遂昌十番传习基地”“遂昌十番传承学校”,组建昆曲十番古乐坊、昆曲十番女子古乐坊等。“满城竞唱《牡丹亭》”,“昆曲十番”成了遂昌最有特色的文化符号,营造出来的文化传承氛围十分浓厚。
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随着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国遗”更是被得到自觉的传承和弘扬,极大地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村里也建起了十番传习基地,十番表演队,除了家门口游客“点播”之外,还常常应邀到上海、杭州等地讲学、传习、表演,“班春”民宿、驿站,“汤公”美食、文礼等都成了摇钱树,乡土农耕文化开始了产业化发展……
果然是“锄头一挂就会琴棋书画,篮子一放皆会吹拉弹唱。”他一个电话,一会儿功夫,一班人马就齐了。他自豪地说都是本村本民的积极分子,演十番就是演我们寻常日子里的快乐生活。十番本来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演十番、看十番、爱十番,这种村民自有的古老文化娱乐方式,一直以来,给了他们多少精神的获得与心灵关照。
村里深谙“国遗”的重要和影响,源源不断的红利不仅让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还焕新了思想面貌。显然他很骄傲村里的变化、发展,“除了物质的满足,其实文化对一个人、一个地方的影响更重大,”他说,村里有百余多村民能熟练演奏十番乐器,千余人参加过“班春劝农”大典表演。恰似“凤归巢”,“国遗”就是两棵梧桐树,原来在外打工的都回来了,乡村已不再是空心的了。
“遂昌十番被誉为昆曲的活化石……”一直到笙、笛和梅管响起,他才止住了他满面红光兴奋的介绍。
四
绿水青山楼外楼,纷扰远在闹市中。窗含白云、门泊清风,流水无色、空潭有声,竹篱菊花黄,庭前煮茶香,抚琴弄弦三两声、“遂昌十番”绕梁……从容、淡定、质朴,乡村自然、宁静、祥和的生活是多少人遥不可及的梦想。
沪上车水马龙喧嚣都市的躁动归于风轻云淡树影如织的悠然自在,如投向湖中的一颗石子、像一只黄腹山雀跳跃在树枝间,万教授潜入了古村深处、顾慧宁的身影也消失在了牌楼屋檐的拐角。
花街长弄曲巷人家,黄泥墙斑驳的古居、白瓷砖贴面的新屋,或时尚或仿古的堂、馆,民宿、驿站,错落有致又和谐相处。乡风悠悠、穿林打叶声似乎也有“十番”的腔调。许是处在大山里,淤溪古村被保护的较好,老宅、牌坊历经千百年时光,街店有些古旧的板门、长案、柜台等还在沿用,但更多的是为了增添古老的气氛,成了装饰。刻有不同年代烙印的酱园、酒坊、蜡烛店,和水碓油车、碾房等都能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
“班春”民宿前,有美院的学生在对着深邃的幽巷写生,雕花的轩窗垂下的吊兰开满了一串一串细碎的花朵;引人注目的是低回、盘旋、上下翻飞的一群蝴蝶。村里的人告诉我们:那叫金裳凤蝶,凤蝶科翼凤蝶属,是中国南方山区个头最大的蝴蝶之一,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也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的物种。他说你们能够看到实属有幸,它大多生活在空气清新,环境自然的深山里。
人们听了不由驻足,有游客戏说那是从汤显祖的戏里飞来的。其实,我们何尝不也是。美需要发现的眼睛,除了入画入镜,我们能做的还有什么呢?也像鼓翼的蝴蝶、悠扬的丝竹管乐从“文化礼堂”那边翩迁而来,我知道,又一场游客点播的“昆曲十番”开演了。
央视推送、上了热搜,“耕读书吧”藏有的一幅神奇的“画”要去看一看:一幅描绘江南山水风光的中国山水画铺展在一整面白墙上,泼墨如云,大江流白、高天云淼,远山近水,林木苍苍。工笔墨浓,勾勒写实、细腻、畅快、质感逼真,写意豪放自由,气韵生动、意境空灵深远,干湿参差有气势。董老先生谓之妙笔天成、鬼斧神工。确实,如果不说、没有人知道是自然生成的。没错,是环境气候、温度湿度、腹有文化艺术的“耕读书吧”那面白墙上一种叫益生菌的活性微生物绘就的。
天境平昌钟灵毓秀,好川遗古“班春劝农”“昆曲十番”。我总觉得淤溪村得天独厚、是个神奇的地方,有风水!冥冥之中必定有奥秘存在。如果真的有,那又该是什么呢?
过“班春”文旅驿站,矮墙花窗围着的庭院有游客在喝茶,在这里只要能来一段牡丹亭唱词或者背三首以上汤显祖的诗词就奖赏“汤公香茶”一壶,我们看得有趣,便走了进去。不想一位工作人员就是方才为我们“十番”的演员,他摘下头巾脱去戏服我们没有认出来。班春驿站是结合本土风貌、人文资源、历史传统等要素,集文化、体验、休闲为一体,以班春文化与昆曲十番文化为基础定位的要求建设的。可为访客与群众提供文化分享、艺术普及、互动交流、文旅资讯等多种服务。他领我们参观了核心分享区、观众交流区、文化展示区、书报阅览区、便民服务区、农耕文化打卡区等功能区域。他说“以非遗文化为主题,驿站还常年开展讲座、沙龙、演出、培训、展览等活动”。
从驿站出来,见一炒栗店门口广告:汤公炒栗,有“昆曲十番”的味道。不由莞尔。许是情感映射,买了尝之,果然。走走停停、行行摄摄,雕砖嵌花的亭台上、卵石镶铺的院子里不时会遇见身穿昆曲褶子戏服、迈着猫步、甩着水袖拍照打卡的妙龄女子,“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恰似“游园惊梦”,便有恍如时光穿越。
由来处而来,向去处而去,似历史经纬线上的一截,浑厚的青条石铺就的过村古驿道早已扩展成熙攘的街市。翻山越岭在峰峦起伏里,抵御风雨侵袭、坚守在大山深处需要怎样的定力和信念?漫步在思幽怀古中、体悟绵延和传承,凹凸不平或者光滑锃亮,都有岁月留下的坚实脚印。
隐约的云锣、扁鼓响起,悠长的“昆曲十番”传来,飘飘渺渺又丝丝入耳……
作者简介:夏一站。浙江人。有文字见诸《上海滩》《上海散文》《生活週刊》《青年文学》《中国散文家》《随笔》《农民日报》等报刊。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