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里的巷子变了。
在桐乡市区,有这样一条小巷子,它就处在梧桐街道庆丰北路和茅盾路之间的“夹缝”里,一头连着东兴社区,另一头接着逾桥村,附近还有几所学校,周边小区居住了至少1000户居民,它便是解放门背街小巷。
曾几何时,附近居民提起这条狭长的巷子,总是皱起眉头,现如今经过一番小手术,实现了大变样--僵尸车没了,飞线也理顺了,乱停车现象也不见了。
一条背街小巷是变形的?
2月7日一早,记者首先来到位于桐乡市区文昌路80号的居民楼,紧挨着大楼一侧,就是一条狭窄的小巷子,随行的东兴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便是解放门背街小巷的一部分。
由于刚过早饭时间,不少居民从楼上下来散步、上班。正巧,碰上了73岁的沈七娜阿姨,她手里提着几袋垃圾,径直向垃圾站走去。
“阿姨,以前这条巷子长啥样?停车方便吗?”记者迎上去和沈阿姨聊天。
“变化可大了,你问对人了。”沈七娜丢好垃圾,跟记者介绍起来,她说,在改造之前,旁边的小巷子拥挤不堪,而且上方是纵横交错的网线,后来社区出面,把飞线埋到了白改黑的沥青路下,居民楼前一块空旷区域也进行了重新改造,划了停车位,建了垃圾房,整个面貌焕然一新。
改造前。
改造前。
“解放门背街小巷最大的问题,就是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导致居民不满意,参与治理的热情也不高。”一旁的东兴社区网格长李臻涛接过话茬,他说,为了改造这处小巷子,他们邀请逾桥村以及居民代表等三方共同协商,前后开了5次专题会议,才达成一致的改造方案。
搞清楚病灶在哪里,才方便对症下药。随着改造方案出炉,从2023年底开始,各项改造就逐步实施开来。社区对破损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道路进行“白改黑”,长达1200米的空中飞线也进行统一整理,深埋地下管道统一修整。针对乱停车问题,居民与施工方齐心规划,共同寻找、规划了45个新停车位,还设置了停车标识。
改造后。
“改造看起来简单,但由于时间长,需要居民的配合与理解。”李臻涛说,为了尽可能让更多的居民对改造满意,他们展开了深入的走访,在入户走访过程中,得知有部分小巷居民户尚未接通天然气,于是就在改造方案里加上了天然气接通项目,然后又经过4次协商、3次走访,终于将管道天然气接进了居民的家中。
眼看着门前小巷悄然变样,有些居民的态度也逐渐转变。临近中午,记者走进了小巷附近的一处小店铺,个体户文月琴面露喜色,提起背街小巷改造给小店带来的变化,她指着店门口的石板路说,“我的店紧挨着小学,每天放学,家长把小巷挤得水泄不通。我店门口这块路以前高低不平,很担心小朋友走进来磕着,改造后,变得平坦开阔,我也放心了!”
小巷子变美了,居民也纷纷自发参与进来,守护这份美好。他们大多是住在解放门背街小巷一带的老党员、老居民、老商户,在街坊四邻里有话语权,且对小巷有着深厚的感情。东兴社区也将这批人组织起来,组成了志愿者队伍。志愿者不定期开展检查,劝导、整改乱堆放、乱张贴,会积极引导商家共同参与背街小巷的日常管理,实现“门前三包”,多措并举,打造背街小巷“共建、共治、共管、共享”的治理格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