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在温岭石塘里箬村,村民和游客们正在进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奏鼓的表演和体验活动。潮新闻记者 朱海伟 共享融媒·温岭 徐伟杰 摄
春节申遗成功,既然是首个,自然少不了“非遗元素”,保护传承非遗弘扬传统文化,为春节增添年味,为群众的幸福“满格”助力。
据了解,今年春节前后,光浙江就有400余个“非遗”活动。与此同时,各大平台发布的春节消费预测都提到,受春节申遗成功带动,2025年春节旅游市场以“非遗游”为主题的活动需求上升明显。这说明,“非遗过大年”过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春节,就是非遗与群众双向奔赴、相互交融的最佳现实舞台。
天大地大,快乐最大。过年大家图的就是一个喜庆,很多“非遗”的调性和功能都与春节的氛围和追求很适配。所以,“非遗过大年”一个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可以让春节欢乐祥和的气氛更加浓厚。
在全国各地开展的“非遗过大年”活动,给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展现的机会,也给了群众进一步接触了解“非遗”,并从中找到快乐喜庆的机会,是群众春节期间的重要精神栖息地和心灵场所。舞龙、舞狮、舞蹈、皮影、木偶,有吃有喝外加节目不断;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美术,民俗民艺味道醇厚;灯会、花会、赛歌会、秧歌会,也可以趁节日之际大显身手。“非遗”春节可以让人更加体会团圆与幸福,也可以让人感知“非遗”的文化细节。
各地“非遗过大年”活动带来的是一份份精神文化大餐和浓烈的年味儿,也进一步增加了春节的文化厚重感。“非遗”不只是我们看到的样子,其背后还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元的现实魅力,往往历久弥新,可以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唤醒刻在我们骨子里的文化记忆。
非遗过大年,让春节兼顾欢乐味与厚重感,让更多的群众沉浸其中,营造欢乐吉祥的节日氛围,给大家留下更原汁原味的春节回忆,这也是在为“非遗”项目活态保护与传承、文化交流提供更大的平台。当然,让“非遗”在春节火起来,更是我们想要的结果,让“非遗”成为我们日常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这个社会和每一个人紧密相连。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