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2024年,由中宣部新闻局指导,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具体协调,长江经济带和长江沿线13省区市的省级媒体联动,浙江日报、潮新闻参与协办的“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活动历时两个多月,以笔墨为舟,带领读者走进长江沉厚而隽永的历史文化长卷中。
在农历新年到来之际,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长江流域,邀请沿线的民俗专家、作家、表演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等,讲述他们眼中多姿多彩的长江年味。
20条蛇互相盘绕,这件楚式漆器寓意吉祥如意
口述: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第四代传承人 邹传志
过年前几天,我还在和徒弟们忙着赶制大家过年买的伴手礼,像虎座鸟架鼓的工艺品,大漆吊坠、手链、胸针和茶叶罐,这些文创产品都比较受欢迎。
楚式漆器是我们荆州的特色,承载着浪漫而瑰丽的楚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2011年,“楚式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髹”指用漆涂物,“饰”就是纹饰的意思。
今年是蛇年。在湖北,蛇并不少见。在楚式漆器里,蛇的元素也处处可见。像现藏于荆州博物馆的战国彩绘浮雕蟠蛇漆卮,就是卮内髹红漆,卮表髹黑漆,有20条蛇相互缠绕在酒器外表,用红、黄漆彩绘蛇头、蛇身和鳞片,看起来很神秘。
邹传志做的蟠蛇漆卮 受访者供图
在蛇年,我想参考楚汉时期与蛇相关的文物造型,把一整条蛇的纹样运用到漆盘上,做一个简约的造型。因为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蛇相当于“小龙”,我想在边缘设计上几何纹,中间以红色为底,蛇盘踞盘上,周边环绕着云纹,寓意吉祥如意。
除了传统器具,我们还想多做点国潮文创产品。我觉得非遗不仅要有传承,更要有创新。在我们工作坊,传统器具只占到40%,剩下的60%都是创新产品。
为更好地把这项非遗传承下去,我还打算在新一年加深校企合作,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工作坊。来到工作室的游客和学员可以体验当下正火的漆扇项目,我们希望能让大家先走进传统漆艺,从而走进楚式漆器。
我欢迎四方朋友来我们荆州过年。除了欣赏精美的漆器,还可以品尝一下本地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荆州鱼糕。在荆州有一句,“无糕不成席”,“糕”指的就是鱼糕。2009年,荆州鱼糕制作技艺列入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小时候一到过年,我妈妈就会做这道菜,把鱼肉剔出来之后剁成肉泥,再加上肥肉、鸡蛋和淀粉等,上笼一蒸。鱼一般会用青鱼,肉质更鲜美,也是取一个年年有余的好兆头。
战国时期的一条小蛇,如何借千年湘绣萌到年轻人
口述: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长沙市非遗湘绣代表性传承人、李艳刺绣艺术馆主理人 昌妮
每年新年,我们都会推出新的生肖限定系列。今年,我们以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的蟠虺纹为灵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吉祥器皿上做了新的设计,推出了“福和”湘绣八宝盒这种文创产品。
蟠虺纹也叫蛇纹,以蟠屈的小蛇形象构成几何图形,有种可爱又丑萌的感觉。我们在八宝盒的盒身用湘绣的传统技法手工刺绣了蟠虺纹的纹样,让小蛇色彩鲜艳又生动逼真。在盒盖的皮料上也做了蟠虺纹的压印,和刺绣相呼应。
做我们这一行,过年过节是最忙碌的。当传统节日碰上首批国家级非遗之一的湘绣,我觉得这是一种幸福的忙碌。
我记得去年,母亲李艳带着作品和团队参与央视春晚长沙分会场的录制,一连拍摄了好几天。在《双面绣影》的节目中,母亲用毛针、汗毛针、长针、短针、柳针等针法,展示了双面全异绣:一面是张家界的青绿山水,一面是烟花绽放的繁华长沙。
“福和”湘绣八宝盒 “李艳刺绣艺术馆”公众号供图
当时,我也和团队加班加点赶制。湘绣作品《龙辰辰》是在央视春晚吉祥物龙辰辰的基础上二创的,结合鬅毛针、毛针、掺针等多种湘绣针法,将龙辰辰的形象绣制得栩栩如生,也从不同视角为大家带去不一样的湘绣体验。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属于我们湘绣人的过年体验。
看着观众们“美轮美奂”“中华文化让人震撼”“好厉害的刺绣”这些评论,我觉得湘绣的美应该被更多人看到,以全新的表现形式和更时尚的面貌,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当中,让湘绣真正地“活下来”。
小时候,我跟着母亲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绣桌旁长大,母亲那种飞针走线的姿态是儿时最美好的回忆。如今,在法国学习产品设计多年后,我觉得,作为传统非遗的湘绣可以是收藏级别的大幅艺术品,也可以是一把别在腰间的腰扇、小巧的香薰盒、冰箱贴和车挂等。
新的一年,我和团队将继续深耕以湘绣为元素的时尚配饰和家居用品。同时,我也会关注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喜好,不断调整和优化产品设计和审美意趣。
黄梅调声声,烟火气里话风华
口述: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韩再芬
听着台上熟悉的一声声黄梅曲调,又迎来了新春佳节。不过对我来说,新到来的蛇年意义非同寻常,因为这是我接手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的第20年。也正因为这个特殊节点,我们在安庆再芬黄梅公馆,举办了一场2025新春戏曲演唱会,主题就是“谁料二十正风华”。
演唱会的时间定在了小年夜,为了烘托春节气氛,我们选取了黄梅戏中经典好听,并且具有很浓生活气息的剧目来进行演出。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唱黄梅戏,越是节庆,往往越是忙碌。过去,一些农村县城都搭着古时候的戏台子,每到开唱,台子下面就挤满了方圆好几里赶来看戏的人。以前一般每到年初二,我就要出门开始演出了,而且往往一开张就是看客爆棚,春节可以说是我们最忙的时间段之一。
黄梅戏表演 受访者供图
年前几天,因为要给新春戏曲演唱会拍一些视频小片,所以我去街上转悠了几圈,发现街头已经有了浓浓的年味了。我们安庆有个特点,街头巷尾到处都是热腾腾的烟火气。
我发现,一些平时不常见的地方传统小吃,现在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街头巷尾。冻米糖、芝麻糖、炒花生米,街上一个个小作坊式的店铺门口,都排起长队。
我觉得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需要烟火气,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文化不可能被凭空打造出来,而是需要从土壤中生长出来,需要有根脉。我们黄梅戏的艺术创作,也从生活中来,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新的一年,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这20年间,我们剧团和黄梅戏表演的发展都是飞速的。可以说,已经从一棵小树苗长成一棵大树了。而且这棵大树现在能够关照到更多年轻人的成长。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在这期间培养了很多的年轻人,这是让我感到非常自豪和喜悦的。
当下,我觉得黄梅戏已成为安庆的一种文化底色,融入到整座城市的灵魂里。在新的一年里,我和我们剧团会继续前行,让这样一门大家都喜欢的艺术能够成长得更好。
让大足石雕物件,走入千家万户
口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 刘能风
和往年一样,今年春节,我和徒弟们也要去附近的景区展览我们的石雕作品。
为了更好地宣传“大足石雕”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我们会在景区人流量最大的广场处支起摊,摆上石雕作品,同时在现场即兴雕刻一些精美的小物件。
我们雕刻的大多是一些看着喜庆、寓意吉祥、有趣味性的作品,比如四大美女、小沙弥、演奏乐器的人像等。小沙弥的神态很可爱,圆圆的脸蛋,像是调皮的小孩儿。当然,还有开怀大笑的弥勒佛。在春节,这类笑容满面的摆件更容易打动游客。
刘能风在雕刻作品 受访者供图
人来人往,经常会有路过的游客问我们雕刻方面的问题。这个时候,我就会仔细和他们介绍大足石雕的技艺和门道,经常一开口就停不下来。其中,也不乏游客看到石雕作品爱不释手,连买好几件,带回家摆在客厅里。
游戏《黑神话:悟空》很火热,我们大足石刻正是场景取景地之一。2024年,不管是大足石刻景区,还是大足石雕技艺,受到的关注都明显比往年更多,相关的文创产品也卖得很好,春节期间景区还摆出了不少纪念品、收藏品。
从小在大足长大,我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对大足石雕也是一样。手里的刻刀握了这么多年,其实要说新年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还是希望大足石雕能够被更多人了解。我作为非遗传承人,更要肩负起责任。
传统的都是“接地气”的,大家都容易懂。一门手艺要想活下来,光有对前人的传承是不够的,后人也要有所创造。新的一年里,希望能带动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大足石雕领域,让大足石雕走入千家万户。
秋浦鳜鱼肥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安徽池州市作协副主席 王光龙
江南年味浓醇。
在乡野墟莽间,东风夜放花千树,孩童夜奔嬉闹,一夜鱼龙舞。村民们走过田埂、越过土丘,青山庙会也会持续数日。池州年味,少不得乡人傩,缺不得秋浦花鳜。九华山、牯牛降等山峦耸立如屏,秋浦河、升金湖等水脉荡漾似练。林中长珍菌,河中育鱼虾。南梁昭明太子封地为石城,喜食秋浦河中鳜鱼,封水为“贵池”,秋浦花鳜便得其名。
池州毗邻长江,城郭和城史都氤氲着水泽之气。新桃换旧符之时,池州的鱼鲜之味,首推秋浦花鳜。
孟春日,东风解冻,春水涨,秋浦河水也活泛起来,汩汩而绕池州城。河水中带着暖气,也夹杂着生命的躁动。蛰虫始振,鱼上冰。秋浦花鳜游于秋浦河中,体高侧扁,黑白相间,迎风出没,仿若水中精灵。秋浦花鳜肉质细嫩无刺,鱼汤奶白,适合小儿食。
秋浦河水澹然清莹,缥碧澄澈。岸边水草丰茂,秋浦花鳜跃出水面,饱吮杏花香和新柳气。《酉阳杂俎》曾记:“池边巨柳数株,开成末,叶落池中,旋化为鱼,大小如叶,食之无味。”秋浦花鳜色如凝脂,入口即化,怕不是柳叶所化,或是食积雪而生,饮月光而长。
视觉中国供图
秋浦河源于长江,溯流而上,我时常闲步在长江边,看落日熔金,百舸争流。长江,滋养了万千生灵的母亲河,从唐古拉山脉奔腾而下,一路容纳百川,涌入东海。在千百年的流淌中,水脉成了人类的命脉,它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饮食。无论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还是归园田居的农耕社会,无不和水相亲,与水相依。此生若能临水而居,在水边做一位智者,此乐何极?
池州是诸多沿江城市之一,秋浦河是长江众多支脉分流中的一条淡水河,秋浦花鳜是长江众多鱼豚虾蟹中的一尾淡水鱼。每当月上柳梢头,或许会有几尾秋浦花鳜乘着月光,在长江和秋浦河之间来回游弋嬉戏。
秋浦河畔,桃花流水,鳜鱼正肥。又是一年近,爆竹声中,烟火弥漫的故乡,案几摆上一碗热腾腾的秋浦花鳜,父母倚门远望,唯盼儿孙归。
城南龙灯里是浓墨重彩的江西年
作者: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江西省文化名家、南昌市博物馆研究馆员 梅联华
又是一年春节至。我首先亮明自己的观点——年味,从来没淡过。中国人对过年的情结和文化认同感依然存在,且强烈。
我们为什么会感觉现在过年“变了味”?那是因为社会环境发生了改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每逢春节便需要提着粮票排队买鱼买肉的场景,渐渐远去,一些过去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年味瞬间不再上演,于是大家就有了“年味变淡”的感觉。
在我看来,现在与过去确实有变化,但变的不是年味,而是形式。
我是地道的江西南昌人。在我们南昌,过年,一直是一件备受期待的事。我们有很多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民俗活动,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城南龙灯。起源于南昌青云谱区的城南龙灯是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迄今已有700余年历史。
我是1960年代生人,那时候文化活动没有现在丰富,所以逢年过节到村里看舞龙灯,就成了我们这辈人从小的期盼。
时至今日,我们每年回村过年,都盼着看一场地道的龙灯表演。仿佛只有看过这场表演,旧的一年才算真的过去了,需要奋斗的新的一年即将开始。
我们江西的年俗文化属于长江流域民俗文化圈,内涵丰富。例如还有:南昌近郊在初一到初四会踩高跷;景德镇在农历腊月至次年三月会禁窑或禁春窑,以祈求来年的好运;萍乡灯彩历史悠久,每年春节到正月十五后,从城市到农村几乎到处可以看到活跃的灯队;上饶的婺源傩舞也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
欢迎到江西来体验不一样的年味。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