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除夕,今夜共团圆。
归家之前,火车站是不少游子返乡的起点,带着一年的收获回家乡和亲人团聚。
临行前,让更多的人记得杭州这座城市的暖,是顾雅娟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连续十八年来,她在杭州各个火车站“送别”了一波又一波返乡的人。
顾雅娟是杭州市红十字会的志愿者,也是杭州市铁路志愿服务队的队长,参与春运志愿服务的这些年里,她和志愿者们从旅客们的需求出发,在温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服务的样式,越来越多的旅客不仅好评满满,还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
火车站里的“花式”志愿服务,受到旅客好评
赶着回家来不及理发,平时孩子工作太忙没时间陪家长去医院检查眼睛,看着杭州街头巷尾越来越多的AED设备不知道怎么用……今年春运从杭州火车东站回家的旅客,想必不少人已经享受到了志愿者们的“花式服务”,有志愿者免费为旅客理发、医生现场为老人检查视力、杭州市红十字会的师资志愿者现开展急救培训……
这一切,早在春运开始前,顾雅娟就开始和各个单位协调。
每一项志愿服务最后确定,也是经过切切实实考虑的。比如在杭州火车东站开展的“救”在身边·平安出行春运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潮新闻记者了解到,从1月14日到25日,光是零零散散的旅客,就有1480人在杭州市红十字会“救”在身边·平安出行春运志愿服务表上签到,此外还有组团参与培训的武警战士、安检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志愿者们,意味着又有一大波人学会了急救知识。
杭州各火车站的“救”在身边·平安出行春运志愿服务活动暂时告一段落,顾雅娟说每一次活动的圆满完成,都要感谢积极报名和参与的志愿者们,“今年的急救知识普及,更受旅客欢迎了,感谢各位老师们,感谢海豚救援队,感谢杭州市红十字会的大力支持。”
最初萌发在春运志愿服务的时候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源于顾雅娟的一次亲历。2019年春运志愿服务的一天,顾雅娟忙到中午一点半刚刚吃上午饭,对讲机了传出焦急的声音。
“西进站口有人晕倒了,有志愿者正在做心肺复苏。”顾雅娟说出事的是2B检票口,“我们的志愿者之家就在上面,我马上就冲下去,那时候车站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已经赶过去了。”
老早就考了急救证,顾雅娟马上加入对病人心肺复苏按压的接力中,“一个人按压起来特别累,可能后面效果会不好,或者是按不动,我们几个人轮流按压后,病人恢复了心跳和呼吸。”
顾亚娟说那位旅客是突发心脏病,倒地后马上没了呼吸心跳,幸好当时火车东站有不少像她这样的志愿者,“真的很幸运。”
第二年,和杭州市红十字会一沟通,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开始尝试在火车站设点开展志愿服务,五年下来,顾亚娟说正是师资志愿者老师们对每一位前来学习的旅客都不厌其烦,耐心细致、一遍一遍地为不同旅客传授急救知识,他们的专业指导和教学,使得旅客们的参与度有了很大提升,真是有效地把急救知识普及到了广大旅客。
已经走遍了大学、机关、社区的顾雅娟,同时也是一位志愿者培训师,“培训过的志愿者我数也数不清了。”
十八年“老友记”,火车站里的杭城变迁
说到和杭州各个火车站的缘分,今年是第十八个年头,实际上顾雅娟加入志愿者行列是在2006年4月份。
2008年春季前夕,冰冻雨雪天气导致大量旅客滞留在了杭州城站。顾雅娟就是其中一名志愿者。
“那时候生活水平不像现在这么好,他们回家都背着大包小包。”这对人员安置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火车站附近的酒店已经住不下这么多人,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旅客们通行不是很方便,志愿者们需要负责送热水、送物资等,有了各类信息,需要及时传达给旅客,面对他们的焦虑,要及时安抚,有列车开行,安全引导他们上车。
雪太大,那年公交有些线路停运,“回家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也走不开。”后来志愿者们索性就不回家了。忙碌了八天八夜之后,把最后一趟列车送走,也是除夕夜,“回到家之后发现自己是用‘气声’说话的,不光是我,很多志愿者嗓子都哑了。”顾雅娟说那次自己休息了整个春节假期才缓过来。
但是她觉得很值得,“能够帮助他人就觉得自己是有用的,对不对?所以很有意义。”于是顾雅娟有了这一年一度的春运志愿服务。
再后来,杭州火车东站启用,顾雅娟和志愿者们开始了新的挑战。
今年春运,杭州市铁路志愿服务队除了在火车东站安排了90名左右志愿者,城站、南站、西站志愿者的数量都在30人左右。“2013年的时候,志愿者有两三百人,那时候所有旅客都不知道东站怎么回事。”如今大家已经对东站很熟悉,即便春运也井然有序,十多年前,很多头一次来的人“一脸懵”。
每一个售票厅、购票机、检票口、楼层站点都需要志愿者引导,“看到穿着志愿者服装的往那一站马上一群人围上来,赶火车的人都着急,一个回答好,马上就是下一个人来问,我们都来不及回答,每一个志愿者就是‘一个流动的咨询牌’。”
这样的盛况已经成了过往。
从日夜不绝的购票长队到网上轻松买票,从人工检票到刷脸、刷证件进站,志愿者们的服务,也从简单问答引导,升级成了现在送一份福字,给旅客理个发,教一项应急救护技能。“大家的生活水平有很显著的提高,旅客们脸上的神态都越来越放松了。”扁担挑着蛇皮袋,提着塑料桶赶车的景象,也逐渐成了顾雅娟记忆中的一幕幕。
如今已经67岁的她,奔波在志愿服务一线的顾雅娟依旧活力满满,“年轻人里有种时髦的说法,叫‘多巴胺的分泌会带来快乐’,我觉得做志愿者就能产生多巴胺,这种快乐是支撑我一直做志愿的力量。”
(杭州市红十字会、受访者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