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东方斐帝亚”,97年前设计了杭州这座壮丽的图书馆

潮新闻 记者 章咪佳2025-01-26 02:11全网传播量9万
00:00
00:00

冬日午后的阳光慢慢西移,打在浙江图书馆大学路馆的正立面,16根希腊古典柱子身上的圆形尖脊的凹槽,大片透明玻璃门窗上的花格,共同投影出了混搭的斑驳光影。

由窗花的镂空往里瞄,人们低头看书、沉思。两千平米的空间里,只有“唰唰”的翻书声。

图片来源:浙江图书馆

从近百年前这座图书馆启用,爱书人就知道市区里这处闹中取静的飞地。

像郁达夫,他1930年代在杭州的故居“风雨茅庐”,就在图书馆门外100米的场官弄。当时,浙江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和读者们就经常碰到郁达夫。

郁达夫也喜欢这个安静的院子,他在馆内做过讲演,平常有空会来阅览室翻翻报纸上对他的抨击;最喜爱的时光,就是在图书馆正立面底下的庭院内漫步沉思。

1928年,营造出这方空间的设计师,叫刘既漂。

这是隐没在公众视野中的名字。但是他的作品全部关乎公共艺术,贯穿了百年以来的建筑、装饰艺术设计史——除了是浙江图书馆(大学路馆)的设计师,他也是国立艺术院校舍改造设计师、第一任图案系主任,1925年巴黎装饰艺术博览会中国馆、1929年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的设计师。

近期在中国美术学院展出的“‘东方斐帝亚’——刘既漂设计艺术展”,讲述了这位20世纪20年代第一代留法中国艺术家鲜为人知的故事。 

1.

走进浙江图书馆(大学路馆)一楼阅览室,你就会和正开间的巨大柱子打上照面:可以大致丈量出每根壁柱底部的直径(底径),大约1米。

这个尺寸,就像是宇宙的奇点——由它开始,设计师扩展出了眼前的整一座建筑。

当年这座浙江图书馆新馆的出资方,是曾任浙江军政府都督的汤寿潜先生。在他1917年辞世之际,留下遗言将20万银元捐赠于浙江教育会。1927年,浙江省政府议决以汤家这笔款项作为建造浙江图书馆新馆舍之用,拨杭州大学路原浙江武备学堂操场为馆址。

刘既漂当年根据建筑面积的需要,首先定出了立柱的底径作为基本模数——柱子的高度、跨距,横梁宽度,檐口长度等一系列的数据,都依据底径的倍数作设计。

1929年,浙江图书馆大学路馆竣工 图片来源:文汇报

这种建制最早起源于古希腊,被认为是最美的比例。2600多年前,由希腊设计师斐帝亚主导设计的雅典卫城,采用的就是多立克柱式。相比另外两种典型的希腊柱式(爱奥尼柱、柯林斯柱),多立克柱最为朴素庄严;柱身更粗壮的比例,又象征集中的力量美。

希腊人称这些柱子是“Free Standing”,它们每一根都顶天立地、独立自主地站立,它们又共同地分担了上面的屋顶,建筑显得恢弘壮丽。

但是今天,当你的视线从柱子底部往上看,这样巨型的建筑也不会带来压迫感:柱子上升的这条线不是直线,而是一条有节奏收分的曲线——它让人在视觉上仍然会感觉到轻松,体验到建筑的优雅。

2.

但这并不是雅典的也不是一座完全的西方折衷主义建筑。

在西式立面的檐口,刘既漂把中国古建筑檐口底下的“斗拱”元素融合了进来,但是它们又不长得中式斗拱的样子,它们是几何形状的。

刘既漂在这座建筑物上,创造出了一些中西建筑元素共用的设计场景。比如你再往里走进阅览室内部,就看到整个空旷的空间里就只有两根柱子:是古希腊的爱奥尼柱式。但是它们没有两个典型的下翻外卷造型——底下的造型,被刘既漂设计成了中国式样的莲花纹。

而这整座石制建筑物的主色彩红色,来自中国红。但是地面的格子、大门的窗花、像枋子一样穿过立面的条带设计,则各自有不同韵味的红色。

朱佳炜/摄

3.

这背后是一个全然先锋的中国青年。

1924年,在蔡元培先生的推动下,留学法国的中国艺术青年们在斯特拉斯堡,举办了一场中国古代及现代艺术展览会。作为参展艺术家,刘既漂拿出了17幅画作。

当年,在上海发刊的《东方杂志》报道了斯特拉斯堡的中国美术展览,其中刊登了刘既漂的一件作品《贵妃出浴图》:1920年代,杨贵妃早就飞出了国界,在日本、欧洲,都是一个出名的美人儿。但是刘既漂画里的杨贵妃,成了一个model(模特儿),裸体的现代女子;而边上的宫女、屏风、座椅,仍然都是中国古代的造型。

刘既漂《西施出浴图》 图片来源:中国美术学院

这也是中国人的绘画中,第一次将杨贵妃以正面裸体的形象展现出来。

只是艺术家的前卫?

在中国美术展开幕式的合影里,刘既漂坐在第一排,他穿着一件女式的旗装,在一群西装礼服当中,似乎格格不入。

他并不是异装癖好,也不搞服装设计,这是他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当年刘既漂作为组织者,同时为展览设计了海报、编纂了图录——你就会发现他所有的绘画创作和图案设计的主题,都是女性。

他希望采用中国传统的仕女形象作为符号,传播中国文化。而当时时尚的女性形象,也是正在法国流行的现代艺术中非常强烈的元素,刘既漂同时在用这一系列的创作,回应现代艺术对于女性形象的定位。

刘既漂设计的1924年斯特拉斯堡中国美术展览海报 图片来源:中国美术学院

4.

许是画女子出名,那个时候,同期留法的朋友林文铮(后来成为国立艺术院的首任教务长)先生喊刘既漂“拉斐尔”。

但是不久,这位东方拉斐尔就变成了东方斐帝亚。

斐帝亚,前文提到他是雅典卫城的主设计师。同时,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宙斯巨像和巴特农神殿的雅典娜巨像,都出自这名斜杠青年之手。

而从绘画开始,转向了装饰、建筑设计的刘既漂,是如何呈现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现代设计的?

图片来源:中国美术学院

在1920年代的杭州,大学路上这座既中又西、不中不西的图书馆,显然是一时髦的建筑物。

然而它还并不是刘既漂个人风格非常强烈的代表作品。一种猜测是,甲方(汤家/教育会)对建筑样式有比较明确的要求,在浙江图书馆的设计上,刘既漂或许只能做一些有限的发挥,因为他同时期非常代表他个人设计风格的建筑设计,几乎是另外一种面貌。

“东方斐帝亚”展厅门口,和刘既漂先生的半身像各立一面的灯箱上,写着“刘既漂”三个字,是他自己设计的名字图案;像是立体主义,更像七巧板,或者变体的篆隶。

这时候的“刘既漂”三个字,似乎在暗示一种能量。

继续阅读:当时的西湖上,布满了刘既漂的建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人文读本 | 谁是刘既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