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湖观察丨晋级“轨道上的长三角”枢纽城市,湖州如何跑出新风景?

潮新闻 记者 叶诗蕾2025-01-24 03:18全网传播量51.4万
00:00
00:00

1月20日,湖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新一年政府工作报告出炉。

记者翻阅报告,“长三角”成为高频词汇,总共出现12次;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湖州首次提出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枢纽城市,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沪苏湖高铁首发列车驶过湖州南浔沈庄漾。记者 彭鹏 董旭明 摄

1个月前,随着沪苏湖铁路的通车运行,湖州形成了高铁“十字交叉”、下辖区县均有高铁过境的格局,天然的区位优势由于交通的进一步畅达,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

枢纽,意味着沟通东西、畅达南北;打造枢纽城市,必须有开放包容的胸襟和着眼全局的站位。“长三角一体化是湖州最大的机遇。”“必须以主角的姿态、主力的担当,深度谋划、加力推进!”“着力打造长三角核心城市优质产业外溢优选地”……连日来,记者与当地有关部门和多位代表委员深入交流,试图一窥“轨道上的长三角”枢纽城市的美好前景。

多元化衔接,推进交通大畅联

打开长三角地图,以上海为中心,沪宁发展轴和沪杭发展轴犹如南北两翼,带动区域整体“高飞”。然而,东西走向却一直缺少一条大动脉。随着沪苏湖高铁的开通运行,江浙沪终于实现“横着走”。

这“关键一横”,对湖州更是意义重大。以前从湖州乘高铁去上海,需先南下绕道杭州,再转向东北经嘉兴抵达上海,一天只有4班高铁,最快也要两小时。如今,乘坐沪苏湖高铁,上海虹桥至湖州站55分钟可达。

落一子,满盘活。沪苏湖高铁在上海虹桥站连通整个上海铁路枢纽,在湖州,则与合杭、宁杭高铁衔接,形成“十字”型枢纽。湖州由此成为浙江唯一一个90分钟内高铁直达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的城市。

“这是‘泼天的机遇’。”湖州市政协委员、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周燕说,大动脉的打通只是第一步,湖州要抓住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契机,继续加快交通基础项目建设,实现多元化的交通衔接。

新年,新的项目持续推进。这两天,在如通苏湖城际铁路(南浔至长兴段)施工现场,一台重1000多吨、长约120米、开挖直径8.7米的盾构机稳稳掘入隧道。这台“大家伙”平均每天掘进约12米,此外,还有3台盾构机调试待发,将在春节后上岗。

“今年,地下区间施工是重点推进任务。”湖州交通集团如通苏湖公司介绍,如通苏湖城际铁路(南浔至长兴段)是湖州首条自建自营的跨省都市圈城际铁路,线路全长64.8公里,建成后将串联起长三角地区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和沪宁发展带,进一步助力构建长三角地区1至1.5小时城际交通圈,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

如通苏湖城际铁路施工现场(湖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推进如通苏湖城际铁路、杭德市域铁路建设,做好水乡旅游线、宁杭高铁二通道等项目前期;

全面建成苏台高速湖州段,推进杭宁高速湖州市区联络线、申苏浙皖高速长兴段改扩建、德安高速等项目建设,开展合温高速、杭宁高速拓宽等项目前期;

加快东宗线四改三航道整治,力争开工建设杭湖锡线航道等级提升工程;

聚力打造长三角区域物流中心……

在湖州政府工作报告勾画的新一年交通建设蓝图中,长三角元素满满。“以交通大畅联促进开放大提升”的发展理念也深深印入代表委员心中。

湖州市人大代表、浙江杭曼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人事部经理谢建芬提出,希望建设湖杭高速与杭州望梅高架连接线,直接联通杭州市区交通网络;同时,优化提升湖州紧邻周边城市的乡镇道路,进一步打通长三角交通网的“毛细血管”。

铁、公、水同步推进,“主动脉”和“毛细血管”一体提升,这一年“轨道上的长三角”枢纽城市仍将不断完善提升。

全方位融入,沪湖同城再提速

“金西翼”,是湖州融入长三角的另一大关键词。

2021年2月,国务院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为核心,将江苏和浙江省际毗邻区连点成线,形成南北两条拓展带,实现“一核两带”的发展格局。

作为“西翼门户”的湖州,借着沪苏湖高铁的开通,在去年底正式发布《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西翼行动计划》。“金西翼”,被湖州视为锻造长三角发展新增长极、实现城市能级提升的关键之举。

12月20日,湖州在上海正式发布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西翼行动计划。共享联盟·湖州 张剑 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重点提及“金西翼”,并强调“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全”在哪里?报告提出,湖州锁定交通共联、产业共链、人才共育、科技共策、文旅共兴、民生共享六个方向,着力构建绿色智造、绿色科创、绿色开放“三条廊道”,精准对接并主动服务上海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五个中心”建设,全力推进沪湖同城提速。

具体来看,围绕沪湖产业共链,湖州在承接溢出和主动配套两方面同时发力,在产业协同并进中推动发展能级整体提升。比如全面融入上海“3+6”新型产业体系,共建产业集群;推动湖州八大新兴产业链与上海重点对应产业、特色产业园区建立“一对一”机制;精准对接上海大商务、大金融、大会展功能,主动提供配套服务等。

南太湖新区半导体产业园(湖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对此,政府工作报告也为当地几大产业平台明确重点——支持南太湖新区建设长三角产城融合示范地,推动长合区打造绿色智造新高地,建设高能级接轨上海创新合作区。

据统计,近3年湖州主动配套上海产业链重点项目近400个,累计引进上海地区3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50多个。随着新一年两地产业共链、协同发力,我们可以期待这些数据将被不断刷新。

聚焦人才共育工程,湖州除了设立20亿元人才基金加码招才引智之外,还将从高水平建设“三支队伍”的角度出发,选派干部参与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工作,学习上海相关政策制度;提供载体让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家定期沟通交流;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高效联动,争取专业技术人才资格和继续教育学时跨区域认定。

另外,在民生共享领域,湖州也将引入华东师大附中、世外教育等优质教育资源,深化与上海新华医院、儿童医院等高端医疗机构合作,医疗专家常态化来湖坐诊会诊;积极推进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

“金西翼”振翅欲飞,沪湖同城再提速,湖州已经亮出从长三角地理中心向发展高地转变的雄心。

思想大激荡,奋力跑向新风景

“轨道上的长三角”枢纽城市的新定位,不仅将重塑湖州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中的空间坐标,也正重新定位这座城市的思维坐标。

沪苏湖高铁开通之际,一篇网络热文直言,“湖州从此再无借口”——在迎来一系列发展机遇的同时,湖州也需清醒认识到“捷运不是捷径”,并呼唤“一场深刻的思想大激荡”。

格局打开,湖州的干部们早早跑了起来。去年上半年,湖州市党政代表团特意前往上海、苏州学习考察。

三天时间,20多个考察点,代表团在这场“对标之旅、取经之旅、醒脑之旅”中,深入思考湖州应该坚守什么、迭代什么、校正什么、破除什么。在思考中,湖州扬长补短,与上海、江苏有关部门深入交流,为高铁通车和沿线合作打下基础。

太湖南岸(湖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的浪潮还在延续。从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枢纽城市的全新定位出发,湖州将如何充分释放沪苏湖高铁的潜在红利,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中赢得更大主动?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湖州市人大代表、浙江彩蝶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施屹提出,全面接轨上海,除了要有效融入上海产业链分工体系、积极转化应用上海创新资源和成果,还要紧密联动上海,培育开放型经济。他建议,湖州可以学习应用上海高水平开放制度规则和改革试点经验,对标世行营商环境标准,持续深化改革,加快构建沪湖一体化营商环境。

湖州市人大代表、德清县教育局局长施敏丽表示,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创新、资源集聚和市场辐射等方面具有强大优势。湖州要进一步加强与上海的金融合作,引入先进的金融理念、技术和资本,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注入金融活水。

在承接长三角旅游热潮方面,李红英、吴旭红、吴云飞等政协委员认为,湖州仍需补齐短板,比如针对夜游经济氛围不足的问题,可以增加夜间开放景区的数量,并导入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上海本土潮流品牌,举办音乐会、戏剧展演、灯光秀、非遗联展等具有爆款潜质的夜间演艺活动,并呼吁共建长三角古镇联盟,联合开发沉浸式夜游项目,助力“长三角同城旅游圈”联手突围。

机遇只代表可能性,把机遇转化为发展的现实动力,还需要积极谋划、付诸行动。一个有了全新定位的湖州,正奋力跑向新的风景。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