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晚潮|春联,年的那抹红

    潮新闻 忘却亦曾想起2025-01-21 08:39全网传播量11.3万
    00:00
    00:00

    最近,都在赶场,十来天的光景,730元的油钱,油表显示只能开225公里。岁末年初,事情相对多点。

    这不,美女校长邀我同去下潘写春联,说是童书记、胡校、章老师这三位高手都在。本来想不去的,毕竟行家在那,就够了。奈何美女校长给出了理由:我们是表兄妹+校友!怎么推脱得了?还是去吧!

    也好!见了老友,晒了太阳,蹭了饭食,还顺带涂抹了几笔,手好像还没生疏,确是乐事!

    当大红春联在家门口熠熠生辉时,新春佳节便悄无声息地降临了。春联,年味的浓郁象征,迎接新春、祈福纳祥的诚挚邀请。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以工整对仗、简练精巧的文字,勾勒出美好的形象,抒发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学瑰宝和历史文化传统,贴春联是中国民间欢庆春节的首要习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两侧精心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鲜艳而醒目,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憧憬和祝福。

    往昔,乡村农户的大小门上,春联的横批内容多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等祈愿丰收与富足的佳句;或与生肖紧密相关,如灵动的“鼠”、稳健的“牛”、威猛的“虎”、温顺的“兔”等,生动展现了十二生肖的韵味。春联还深刻反映了不同行业、不同家庭的幸福观念和追求。细细品味春联内容,无疑是观察民间风情、感受乡土气息的一个绝佳窗口。

    春联的历史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周代的桃符——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古籍记载,桃符上书写着“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用以驱邪避鬼、保佑平安。到了五代时期,西蜀宫廷里有人开始在桃符上书写联语。后蜀主孟昶更是亲自题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幅春联。

    宋代时,春联仍被称为“桃符”。直至明代,才正式更名为“春联”。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大力推崇贴春联的习俗,使得这一传统得以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

    往昔岁月,写春联往往要托人代笔。因为村里识字,且擅长书法的人并不多,所以许多乡民都会请人帮忙书写。我爷爷写得一手好字,经常被邻里请去写春联。每当春节临近,邻居们便会拿着红纸来到我家,恳请爷爷为他们书写春联。爷爷总是面带微笑、欣然应允,准备好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便开始挥毫泼墨。

    小时候的我,总觉得看爷爷写春联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爷爷将毛笔轻轻沾上墨汁,轻轻转动,笔尖便如飞燕般在纸上轻盈起舞、一气呵成。写好的春联字迹,乌黑发亮。爷爷会叫我帮他将写好的春联,平放在地上晾干。有时我还会帮他按住纸张,我一边移,爷爷一边写。在爷爷的熏陶下,我也渐渐对写春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终于有一天,爷爷把写春联的接力棒交到了我的手上。那时我在师范读书,且学校要求“三笔字”过关考核。于是我开始刻意练习写春联,并逐渐找到了书写的感觉和技巧。

    当春节临近时,邻居们便直接指定我写春联了。虽然我总是谦虚地说“写得不好”,但心里却非常高兴。

    时代在变迁,春联的内容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创新,更有独特的韵味。

    从古至今尽管风俗、时尚、观念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但过新年贴春联的习俗却始终如一、历久弥新。

    从春联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印记、传统的魅力、文化的底蕴、乡风的淳朴和文明的进步。既是一段段历史的见证,也是一种种文化的演绎和传承。

    如今写春联、送春联活动已成为城乡年关时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各类书法协会及民间书法爱好者纷纷走进社区、农村,义务为民书写春联。

    一幅幅大红的春联映红了乡村门户、大街小巷和人们的笑脸,浓浓的年味和喜庆的氛围都凝聚在这红红的春联之中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