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视觉中国
高质量发展需要怎样的创新?嘉兴人达成一个共识——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统筹做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当前,科技创新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城市之间的比拼,很大程度上比的就是科技创新强不强、产业能级高不高、创新主体活不活、创新生态好不好。
诚然,这对嘉兴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创新的落脚点究竟在哪?
图源视觉中国
把变量变成发展的增量
这无疑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国家的竞争、省域的发展、产业的迭代,无不仰仗科技创新这个发展的大变量。
嘉兴同样如此。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一直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前行。
2003年,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落户嘉兴,开启了全省“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先河;
2006年,浙江“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嘉兴确定为全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城市;
2013年,在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成立十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要求“努力把长三角研究院建设成为具有先进水平的新型创新载体,为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嘉兴的每一步创新路,都踩着时代的节拍。
“资源小市”嘉兴从创新中一路走来,更深切地感知“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当前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之于嘉兴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近年来,嘉兴全面推进智造创新强市建设,城市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三夺“科技创新鼎”,两夺“浙江制造天工鼎”,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77.43%,居全省第一,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均居全省第一方阵……
可以说,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嘉兴基础扎实、条件充分。
不过,当前全球经济仍严峻复杂,嘉兴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比如科技领军企业相对缺乏,企业创新活力不足;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规模不够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深度不够。
推动科技创新,或能破解新的“成长烦恼”,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图源视觉中国
向“新”发展的底气
科技创新是抽象的,但如果你去嘉兴的企业、研究院、高校等,就能直观感受。
项目工地上,数智工厂拔地而起,一派繁忙火热景象;企业车间里,机器飞速运转,新产品源源不断下线……一个个大产业、好产品,以竞进之姿,演绎着向“新”而生的“速度与激情”。
“嘉兴制造”在持续技术创新中展现出更大韧性和潜力——
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3家,居全国第19位;
入选全国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
去年17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增长13.3%,居全省第一;
5个产业入围全省第三批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总数全省最多;
……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在建设“智造创新强市”过程中尤其关键。而推动企业敢于、乐于在研发上加大投入,成为嘉兴的一大突破口。
两年前,嘉兴开启了一场百日攻坚专项行动——两清零一提升,目标全市1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活动清零,5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机构清零。
就这样,嘉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已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市八成以上的研发投入来自工业企业。
此外,高校也是嘉兴推动科技创新的重点对象之一,把经费用到点子上,大力支持前瞻性、基础性、关键性的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
比如南湖学院持续推进“工科为主、文理结合”的专业结构优化,录取工科新生占比从转设初的45.2%提升到62.1%,同时,与秀洲区共建光伏现代产业学院,与南湖区共建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等。
高效的产学研转化体系,让嘉兴成为备受青睐的“青创之城”,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数、每万从业人员人才资源数等指标居全省前列,跻身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榜20强。
这些,都是嘉兴向“新”发展的底气。
南湖实验室 图源网络
下“怎么也不为过”的功夫
无论是单个企业还是区域经济,其内生动力都在演绎同一个词——推陈出新。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嘉兴有自己的节奏:到2027年,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取得实质性突破,教育强市、创新体系、人才高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智造创新强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初步形成;
到2030年,基本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城市创新能力跻身全国地级市前列;
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区域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充沛,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目标不是说说的,“行动派”嘉兴早已在推进落实。聚焦突破性创新,嘉兴持续在创新上下“怎么也不为过”的功夫。
嘉兴清楚自己的优势,所以在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时,不要求面面俱到,而是拿出自己的绝活,专注智造创新,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另外,嘉兴还锚定五个关键领域发力——
一是贯通培养人、使用人、评价人的各个环节,激发创新创造创业的源动力;
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活力;
三是以项目建设带动产业转型提升、平台提能增效;
四是面向市场,响应产业创新需求、解决产业发展难题,让更多科技成果从高校院所“实验室”走向企业“生产线”;
五是深化制度创新,促进科技、产业、金融相互促进、相互支撑。
新的一年,嘉禾大地创新的脉动强劲,更多充满生机的创新种子,等待破土而出的萌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