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的社员们更忙了。随着订单持续增加,这几天,大家加班加点,争取在年前印制出更多作品。
1月19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苏州工艺美院内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社,一进门,就被《一团和气》《花开富贵》《灵蛇》《福字图》等各式各样色彩绚丽、寓意美好、装帧精美的年画包围。
“最受欢迎的还要数《一团和气》,这是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代表作。”“95后”传承人王晟航首先打开话匣子,“今天要一次性印完300张,十分考验体力。”
王晟航在印制年画
只见他左手拿着棕刷向画板涂色,右手覆纸,再持棕擦轻轻一刷,行云流水般的操作下,一个“扎羊角发髻,身着锦团服饰,满面笑容,似稚童,又似老妪”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男女老少融合一体,这就是一团和气!”
贴年画是中国人欢度春节的传统民俗。桃花坞木刻年画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不仅是中国五大木版年画之一,更与天津杨柳青年画齐名,并称“南桃北柳”。
桃花坞年画经典作品《一团和气》
王晟航告诉记者,桃花坞年画制作考究,兼用着色和彩色套版,从构思创稿到完成,需经过画稿、刻版和套印三道主要工序,但每一道工序又有着繁复的流程。“仅一张《一团和气》,就要经过套印黑线、淡墨、玫红、绿色、大红、黄色六种颜色。”
年画社内的“年轻老师傅”不止王晟航一个。一旁,33岁的张飞帆伏在刻桌上,目不转睛地盯着手里的木板,最近几个月,他一直在潜心复刻传统名画《九歌图》。
张飞帆在刻制《九歌图》
低头刻上几刀,再停下来吹去木屑,张飞帆对照画稿仔细打量作品,流畅的线条下,人物飘逸灵动的衣褶呼之欲出。“必须凝气静心,手一抖线条就有可能被刻断,整块画版就报废了。”张飞帆很是小心。
“桃花坞木刻年画技艺一度濒临失传。”年画社副社长、团队的“大师兄”孙一波坦言,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推广,以及年俗文化的变迁,以前家家户户张贴的年画,和春节渐行渐远。市场的凋敝、传承的辛苦,让愿学者少之又少,“甚至很多苏州本地年轻人,都不知道桃花坞年画了。”
2001年,苏州工艺美院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引企入校,桃花坞年画作为学校的一个常设专业,有了固定的教学基地,孙一波正是年画传承班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之一。2006年,“桃花坞木版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非遗代表作名录。学校开办的工艺美术专业木版年画方向,目前已累计培养了70余名传承人。
乾隆版《一团和气》及《水浒叶子》
“年画社现在有7位新传承人,平均年龄31岁。”孙一波说,通过发掘和保护传统作品,最近几年,大家不仅成功复刻出清朝乾隆版《一团和气》、《水浒叶子》等一批经典名作,历练了本领,还通过发挥院校传承、产教融合优势,与学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师合作,开发出更多符合时代审美的新年画作品。“年画具有时代属性,还是要守正创新、紧贴生活,才能打开局面。”
张飞帆2025年画作品《灵蛇》
“你看,这是2025款《灵蛇》,构图更加现代,色彩表现也更加明亮大胆,很受欢迎!”指着自己的作品,张飞帆很是自豪。
王晟航、孙一波和张飞帆
话音刚落,几位师兄弟也纷纷捧出年画社的新作品,细数这两年的成绩。与腾讯游戏、叠纸游戏等国内知名网游公司合作,不仅提取传统年画元素融入游戏设计,还创作开发出《天涯明月刀》等年画游戏衍生品,受到追捧;试水直播电商,推出定制款《润家肥喵》年画,赚足了“爱喵人士”流量。今年,年画社收入有望突破百万元。
新款年画
临近傍晚,大伙仍在忙着。除了印制年画,还要为两天后进京参展做准备。
“整个腊月,我们都在奔走于各个社区、企业、景区,参加非遗展示公益活动。”孙一波介绍,去年底,春节成功申遗,桃花坞木版年画作为重要申报项目包含在其中,这张承载着江南文化隽永之美的年画,正逐步回归春节,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更被世界认知。
年画社开发的文创产品
“越来越多的年轻游客和市民为桃花坞年画驻足,愿意买上一幅,为新春增添喜气福气,这让大家传承的动力更足了!”孙一波颇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