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无聊想恋爱,危机想兄弟?科学家揭示塑料友情背后的“社交偏好”之谜

    潮新闻 赵艺乔2025-01-18 02:54全网传播量19.8万
    00:00
    00:00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在百无聊赖之时,会幻想陷入一场浪漫的恋爱;然而当面临考试、汇报等“危机”时刻,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那些情谊深厚的兄弟或闺蜜的身影。

    这种在不同情境下看似截然不同的社交倾向,也许是大脑在背后默默为你做出的选择。

    网页截图

    近日,顶尖学术期刊《科学》杂志报道了西安交通大学的一项研究,该研究发现,无论是雄性还是雌性小鼠,在正常情况下都更倾向于与雌性互动。然而,当它们面临生存威胁时,这种偏好会发生显著变化——它们会转而选择与雄性互动。这种行为的转变与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活动密切相关。

    大脑在社交选择上有何偏好?大脑是如何调控社交偏好?人脑是否也是如此?对此,记者专访了该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后韦安琪。

    社交偏好在危机时反转

    “无论男女,都更喜欢女性”,在小鼠身上,这一点已被证实。

    研究团队通过小鼠实验观察发现,在正常情况下,雄性和雌性小鼠都表现出更喜欢和雌性小鼠社交。

    “这种偏好可能与繁殖能密切相关,雌性作为繁殖的关键角色,对雄性和雌性小鼠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韦安琪解释道。

    研究思路图 图源:西安交通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

    然而,在外界环境出现生存威胁时,小鼠的社交偏好发生变化。当小鼠感知到捕食者气味的时候,雄性小鼠和雌性小鼠便纷纷增强了与雄性小鼠的互动时间。

    如果将雄性小鼠对雄、雌小鼠的社交偏好简单分为“恋爱脑”和“兄弟脑”。可以理解为,在日常生活中,雄性小鼠的“恋爱脑”就可能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危机时,“兄弟脑”则迅速接管,帮助小鼠转向与信任的伙伴建立联系。

    研究结果表明,动物的社交决策是动态变化的,会根据其内在生理需求与外界环境条件改变而做出动态调整,以期在社交活动中获得最大的生存效益。

    “快乐分子”多巴胺是大脑调控的关键

    在生活中,大脑就像是“社交GPS”,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安全性,自动为我们规划最有效的社交路线。

    那么,大脑是如何对社交偏好进行调控?

    “多巴胺神经系统”是大脑调控的关键因素。神经元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无数个多巴胺神经元组成,便构成了多巴胺神经系统。

    “多巴胺常被人称为是‘快乐分子’,当人们感到愉悦的时候,可能都会导致多巴胺的释放,其中社交也能够导致多巴胺的释放。”韦安琪解释,在实验中,小鼠在做社交选择的时候,多巴胺神经元会通过增加或减少释放,进而调控小鼠的行为。

    在生存压力下多巴胺(DA)系统的性别二态性变化 图源:Anqi Wei,et al.,Science, 2025

    韦安琪表示,社交偏好决策的神经系统是由多个脑区的神经系统参与,但其中多巴胺神经系统是这些脑区信息整合的中枢,从而起到调控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证实多巴胺神经系统在性别偏好的核心作用,韦安琪和团队在此次研究中使用多种技术,实时监测社交过程中多巴胺的神经活动。结果显示,多巴胺系统在社交决策中起到关键作用。

    为社交障碍的治疗开辟新方向

    小鼠的社交偏好受到大脑调控,人类是否也如此?

    “小鼠和人类,二者行为不能直接等同,但小鼠的行为研究结果,可以为接下来人类行为学提供了新思路,还为社交障碍的治疗开辟了新方向。”韦安琪表示,根据此次研究,未来人们可以开发出更精准的干预策略,帮助那些在社交中感到困难的人,建立更加灵活、健康的社交关系。

    雄鼠通过多巴胺环路间的竞争平衡决定其社交性偏好 图源:Anqi Wei,et al.,Science, 2024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药学部主任段树民评价道,鉴于多巴胺系统在情绪调控、行为决策、动机等均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该工作不仅对理解多巴胺系统生理功能做出了关键里程碑式贡献,也为相关重大脑病的性别差异性治疗提供重要参考,是近年来本领域不可多得的重要原创性发现,并将对本领域的理论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虽然这项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重要发现,但社交行为的神经机制仍然充满未知。

    “接下来,将在此次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解决研究中存在问题。神经科学的研究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临床,希望未来这个研究能对人类的一些疾病治疗提供帮助。”韦安琪说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多动脑,抗衰老!浙大团队发现对抗大脑认知衰老办法
    再登顶刊!西电杭州研究院科研成果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
    多思考,抗衰老!浙大团队《科学》解析大脑节能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