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年,在奋斗中开启。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化为之江大地上的机械轰鸣声、键盘敲击声、电流嘶嘶声……
在中国地方经济中,以开发区为代表的产业平台是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地,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杭州未来科技城是全国四大未来科技城之一,是“浙江经济第一区”余杭区的强劲引擎,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心担当”,也是展示浙江经济大省挑大梁的生动窗口。
新年伊始,浙报集团杭州分社再次走进杭州未来科技城,探寻创新浙江的脉动。
东西向贯穿杭州未来科技城的文一西路,在科技的链接下,加速向全球辐射。
世界容量最大、实验能力最强的杭州超重力场“千呼万唤始出来”,成为各国超重力研究者的向往之地;
灵伴科技(Rokid)的AI眼镜亮相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展台前人气火爆,大排长龙;
程天科技的康复外骨骼在全球7183份设计作品中脱颖而出,获评首届“越来越好”国际设计大赛产品佳作奖……
这是杭州未来科技城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的真实写照。仅刚刚过去的2024年,这座未来之城就新增专利授权90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约占一半。
十余年的科技蓄力,助力着杭州未来科技城向着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步迈进。
航拍杭州未来科技城
人才蓄水池
走进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的阿里巴巴杭州全球总部新园区,最直接的感觉是年轻、朝气、校园感十足。早上9时许,大量的年轻面孔涌入园区,电梯前很快就排起了长队。
队伍中,有人快速翻阅手中的资料,口中念念有词,似乎在默记即将用到的关键数据;有人低头快速浏览手机上的行业资讯,生怕错过重要信息;还有几个年轻人聚在一起,低声讨论着即将召开的会议……
年轻人扎堆,不是一个园区独有,而是杭州未来科技城普遍存在的现象。
从总量来看:作为浙江经济第一区,余杭人才总量突破45万人,约占常住人口的1/3,就业人群的平均年龄只有30出头。这些青年人才,很大部分集聚在余杭的经济主平台,即杭州未来科技城。
从增量来看:杭州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而余杭是近5年来杭州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城区。每年大概有6万名青年人才“用脚投票”余杭,其中超4万人将杭州未来科技城作为创新创业的首选地。
究其原因,这源于“近水楼台先得月”。杭州未来科技城辖区及周边高校云集,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学院、杭州师范大学以及小和山高教园等,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青年人才。
这也离不开打响“海创未来”人才品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杭州未来科技城不仅举办了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杭州市创客天下大赛类脑智能专项赛、侨界精英创新创业大会等多项国际性大会和赛事,以赛引才,以赛选才,以赛聚才,还加快拓展海内外引才渠道。
杭州未来科技城迎来国际实习生
过去一年,人才国际化迈出新步。杭州未来科技城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首次成功“牵手”,首批12名国外本科生来到菜鸟、同盾等企业实习,推动技术和人才的跨国流动。杭州未来科技城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参与实习的学生范围计划从本科生扩展至硕士生、博士生。2024年,新增海外高层次人才560名,人才总量超6400名。
持续向“新”攀高,标杆性人才起带头作用。在扩大人才总量的同时,杭州未来科技城化身“城市猎头”。
一位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和一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受邀来到这里,全职加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从高海拔复合式无人机如何克服极端环境挑战实现稳定飞行,再到分布式倾转多旋翼飞行器在复杂空域中的灵活作业能力,他们正在探索未来天空的无限可能。
为了让人才无后顾之忧,杭州未来科技城还开展人才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帮助解决人才落户、子女入学等各类问题,构建“近悦远来”最优人才生态。
凭借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先行先试,杭州未来科技城的“众智推动海创蝶变成长”“以增值化改革为突破点加快推进人才高地先行区建设”2个创新人才工作案例双双获评浙江省人才工作最佳案例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
创新策源地
驱车沿着运溪高架一路向北,在抵达杭州西站前,能看到一幢造型独特的建筑,白色的曲面屋顶配以红砖墙身,整体呈“丰”字形结构。
它就是我国超重力领域基础科研的“国之重器”——近日交付使用的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大楼。
待楼内设备全部就位后,这套实验装置能够产生比地球表面重力大数千倍的力量,模拟“一眼万年”或者“一步千里”的时空压缩。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云敏介绍,该项目将为深海深地资源开发、防灾减灾、废弃物地下处置、新材料制备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继超重力、极弱磁两个大科学装置后,杭州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报告明确,2025年推动高能级科创平台矩阵扩围提能,谋定第三个大科学装置。
作为余杭经济大平台和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区的杭州未来科技城,有望“好事成双”,再迎一个大科学装置。
而这,仅仅是杭州未来科技城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的冰山一角。
除了这些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的平台和项目,省级战略科技力量也全力押注杭州未来科技城,让“科技王牌军”加速成形。
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大楼
浙江布局了10家省实验室,之江、良渚、湖畔、天目山4家省实验室均落户杭州未来科技城。当走进这些实验室,发现它们正在“各显神通”——
之江实验室正在推进“三体计算星座”计划,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千星规模的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我们希望将单颗卫星的算力大幅提升,并像互联网连接电脑一样实现卫星之间的互联互通。”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说,要把算力送上天。
浙江大学医学院、良渚实验室张岩教授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张岩教授,同名同姓两学者合作,在改善心肌肥厚药物研究方面取得进展。他们有望在未来“定制”出让心脏“减肥”又“强壮”的药物,让每个人的“心动”维护得更健康、更长久。
湖畔实验室联合全球多家顶尖医疗机构研发了AI多癌早筛技术,能够从平扫CT影像中发现早期癌症病灶,突破胰腺癌早筛难题,被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医学》评价“基于医疗影像AI的癌症筛查即将进入黄金时代”。
天目山实验室聚焦先进航空技术和高性能航空材料,并研制了适用于多种场景的无人机,如全球首款百公里级氢动力多旋翼无人机“天目山一号”和全球首款百公斤级混合动力无人机系统“天目山二号”。
各类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在杭州未来科技城盎然生长,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是这座未来之城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支撑。
之江实验室
转化加速器
一家企业从诞生到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要多久?杭州神踪科技有限公司的答案是2年。
2022年,浙大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师生团队来到杭州未来科技城创业,便迅速在类脑智能领域崭露头角,成为脑机接口与睡眠诊疗关键核心技术中的佼佼者。
企业生产的穿戴式高精度多导睡眠监测设备销售十分火爆。在神踪科技创始人兼CEO王肃杰看来,这得益于浙大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丰厚的技术积累,加上杭州未来科技城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显著提升了企业的产品研发、迭代和生产速度。
微分智飞生产的智能无人机
相较神踪科技,年龄更轻的微分智飞(杭州)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不到半年时间,却也在细分赛道大放异彩。不久前,企业项目入选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首批优秀概念验证项目。
微分智飞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高飞来自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他介绍,企业生产的智能无人机能代替工作人员在复杂环境下作业。“比如,无人机探测一个普通矿洞用时10分钟左右,既确保了人员安全,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眼下,微分智飞的智能无人机早已从杭州未来科技城“飞出”,翱翔于电力管廊、地铁隧道、火车车间等场景中,为智能巡检探索新质生产力。
一个个创新成果快速从“书架”走上“货架”,离不开杭州科技城构建的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在杭州全力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背景下,杭州未来科技城跟“最后1公里”较上了劲,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多链协同融合发展,逐步构建完善的“实验室—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创新创业链条,不断壮大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
早在2023年,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就在杭州未来科技城建成投用。该中心立足杭州、辐射全国、链接全球,以成果转化大语言模型为突破口,为更多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更多创新成效竞相绽放搭建平台。
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
前不久,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全面建成,又同步启用了城西科创大走廊浙江大学成果转化基地,主要承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慧城市、量子科技、空天一体等领域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
“三年建设周期内,力争入驻科学家创新转化工作室30个以上,孵化科技型企业30家以上,转化高质量创新成果100项以上。”转化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构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创新转化新机制,在提振区域创新创业水平、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回顾过去,在这片12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新”的成果不断涌现。仅2024年,杭州未来科技城承接成果落地转化项目64个;新增省孵化器4家;新增国家科学技术奖2个、省科学技术奖28个。
随着越来越多的成果研发“从0到1”,成果转化“从1到N”,杭州未来科技城向“新”的故事还在继续。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