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明天警察节,杭州三代110接警员的日日夜夜:常用句设快捷键,逛街背店名

    潮新闻 记者 杨云寒 吴煌 通讯员 何晨2025-01-09 01:56全网传播量3.9万
    00:00
    00:00

    走进杭州市110报警服务台,急促的电话铃声和轻柔的询问声此起彼伏。

    伴着一句句“您好,杭州110”的简单问候语,在一排排工位上,接警员们戴着耳麦坐在电脑屏幕前,耐心询问来电诉求,手指飞快地敲打键盘仔细记录着,争分夺秒地下发一条条指令。

    在这里,繁忙是常态。每天都有故事上演。

    潮新闻记者从杭州市公安局情指中心获悉,2024年全年,杭州全市110共接到群众报警550万余起,其中有效警情244万余起,受理群众求助48万余起。

    明天(1月10日)就是“警察节”,让我们一起聆听“70后”“80后”“90后”三代110接警员,讲述每个日日夜夜发生的故事。

    “生命线上承载生命之重”

    110是什么?

    作为70后的代表,接警二组组长陈少杰说,110是一条“生命线”,几乎每位接警员都曾感受生命之重。

    他是杭州公安首批向社会公开招募的110接警员,2005年入职,也是目前110报警服务台资历最深的接警员之一。

    陈少杰 记者 吴煌 摄

    在岗20年接过的报警电话数不胜数,但让他印象最深的却是电话那头一个淡然的“笑声”。

    有多淡然?连一丝感情都没有的那种。

    那是发生在好几年前的一起报警。报警的是个小姑娘。她笑着说自己在钱塘江边,让父母别来找她。

    说完,便挂了电话。

    接到电话的他,汗毛都竖起了,马上回拨但已关机。

    若干年后,即使他和组员们成功挽回了无数条生命,回忆那个场景,老陈依旧难以释怀。

    他不止一次复盘:如果再接到这个电话,自己该怎么做,才能不留一点遗憾?

    不止是自杀警情,在接警员日常中,接到的每一起警情都是和时间赛跑。

    如何让指令下发更快?上岗10年的80后接警一组副组长郑海琴是有妙招的:提前在输入法设置快捷键。

    郑海琴 记者 吴煌 摄

    “现实中很多警情大同小异,比如交通事故的报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相撞,无人受伤,请派警力处置,正常情况要打‘好久’,我们就把经常用的词组和句子设置快捷键,只需要输入三个字母就可以打出完整的句子,就能节省几十秒的时间。”

    这个妙招,现在很多接警员都在用。每位接警员存储的快捷键模板均不少于10个。

    除了快,接警时更多的耐心和专注也是少不了的。

    有一回小郑接到一个报警:小伙因为被父亲责骂,坐在钱塘江边想不开。

    小郑陪着,打了一个多小时电话,天南地北畅聊,像知心姐姐一样耐心劝导,直到民警找到对方。

    中途小伙要去上厕所,小郑还请求小伙别挂电话。

    小郑不尴尬,小伙反而尴尬,“这样不太好吧,我一会儿打回来的。”

    “没关系的,我们担心你的安危。”这句话让小伙很触动,也为后来成功救援奠定了基础。

    听到电话里传来民警的声音,小郑悬着的心才彻底放下。那一刻,她有了些许成就感。

    “最难的就是熟记每一个地址”

    作为一名110接警员,最难的事情是什么?

    90后接警员寿南珊答案是:熟知地址,匹配到相应的派出所。

    寿南珊 记者 吴煌 摄

    她始终记得5年前刚来110上班第一天闹出的笑话——当时有个老人报警说他在“头格”。

    “头格?头怎么了?为什么要投河?”她瞬间不知所措,直到旁边的老同志提醒:头格是下沙派出所辖区的一个地名。

    小郑也说,对于110接警员来讲,记地名背地图是基本功。因为只有当你对地名熟悉到条件反射的时候,遇上紧急报警,才能做到更快速更准确地派单。

    比如前几天的一个警情。报警人称在“西湖银泰肯德基”。

    接警的小伙准备派单,却被她拦住了,因为——西湖银泰没有肯德基,倒是湖滨银泰旁边的工联CC有一家:你赶紧问她是不是在平海路,边上是不是有家炒货店,对面有个德克士?

    确认无误后,才放心派单。

    地名怎么记?

    杭州公安供图

    小郑说,她的习惯是休息天出去逛街,总会下意识记路过的每一个店名。

    老陈的办法更加简单粗暴,照着地图逐字背。

    老陈2005年刚来的时候,没有什么导航软件,唯一参照就是接警台上摆放的杭州地图。

    上班第一天,班组长就让他们每个人照着地图背地名。除了背地名,还要背对应的派出所,以及派出所值班电话,必须脱口而出。

    有些路比较长,比如长长的体育场路,对应的派出所有四五个,所以背地址时要精确到门牌号。

    也不是所有的地址都能在地图上找到。

    有一天老陈晚上值班,接到一个报警电话,对方说了“外大桥村70号”。他手忙脚乱忙了半天,事后才知道这是九溪一个自然村,不是当地人根本不知道。

    所以,几乎每个接警员的电脑上都有一个类似“错题集”的WORD文档,记录着地图上找不到的冷门地址。每一个都是接警时遇到过,是日积月累的“精华”。

    现在导航软件这么智能,还需要背地图吗?

    老陈说还是要,因为很多警情,不会留给你太多搜索地址的时间。

    “这条电话线守护万家灯火”

    一个110接警员,平均每天要接多少个电话?

    答案是两三百个。

    每个报警电话都像是开盲盒一样,接警员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电话报警的是谁?遇上的又是什么问题?

    这20年来,老陈接到比较多是非警务类的求助,诸如家里漏水、电表跳闸,或是被锁门外等等。

    不属于公安管辖的非警务类事项,虽然可以分流给其他职能部门,但接警员接到这类报警,不能一句“我们管不了”完事,还得耐下性子答疑。

    去年,一位上海老大爷,因为一起旅游纠纷打了杭州110:我们上海旅游局要旅游公司赔我钱,公司肯给钱,让我找杭州的导游要,可我联系不上导游。

    老陈一听,立马帮老大爷整理了思路:您投诉的是公司还是导游?

    老大爷意识到了什么,连忙“道谢”并挂断了电话。

    也有一个电话解决不了的事,“咨询公安的相关业务,我们可以给予相应部门的咨询电话或网站,也可以告知对应的线下咨询点,例如派出所、行政服务中心等,便于群众更好了解情况。对于一些实在无法自行咨询的报警人,110也会在询问相关业务部门后给予答复。”

    杭州公安供图

    有必要这么做吗?

    老陈说,有,因为群众打110,是因为他们信任110,“110不能管的事,我们也要帮他们理清思路,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尽最大能力为他们答疑解惑。只有这样,才不会辜负这份信任。”

    委屈也会有。

    有时会遇上脾气暴躁的报警人,话说重了会让电话那头的接警员很受伤。

    只能挂了电话,吐槽几句,或是吃点零食,平复心情后再去接听下一个报警电话。

    如今的小寿,早已从5年前的菜鸟,成长为接警三组的骨干,还带了两个徒弟。

    回忆5年前刚来杭州110的时候,她一度感到非常不适应,“我最早在诸暨的派出所工作,工作内容完全不一样,现在每天面对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累到下班后不想说话。”她说,自己也曾有过离开的念头,但最后还是坚持下来。

    坚持下来的理由,有那一次次帮助报警人化险为夷,有群众收到帮助后的那一声声谢谢,也有身边同事收到过的一面面锦旗和一个个电话表扬……

    她知道,那一句句“您好,杭州110”的简单问候承载着市民对于平台太多的期待和信赖。

    “虽然我们和群众的沟通交流是通过一根细长的电话线,但这不是普通的电话线,而是连接群众的纽带,是永不停歇的‘生命线’,是万家灯火中不可或缺的‘守护线’。”

    你好,杭州110,就在你身边。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