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40年前的毕业赠言,一份温暖而又向上的力量

潮新闻 李剑亮2025-01-07 04:02全网传播量955
00:00
00:00

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我们大学毕业40周年的大庆之年。为此,当年三个班的班长继续履行班干部义务,在美丽如画的富春江畔筹办了一场全年级同学会。同学会举办的那几天,我因在国外工作访问,无法参加,只好遗憾地向组织同学会的同学请假。2025年元旦那天,难得悠闲,于是,一边翻看手机上同学会微信群里的一张张照片,一边重温着40年前毕业时的那本“毕业纪念册”——《大学春秋》,藉此弥补未能与会的缺憾。

纪念册封面上的四个烫金大字“大学春秋”,由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的李震坚先生题写。李震坚(1922-1992),浙江缙云人。1947年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师从潘天寿、黄宾虹学习传统国画技法,是现代浙派人物画代表人物之一。能请到李震坚这样的艺术家为我们的毕业纪念册封面题字,可见当年我们的班干部工作很有创新性。纪念册的主体部分便是由一页页的空白纸,供大家赠言之用。

如今,时隔40年,再次阅读老师同学们的留言,内心依然充满感慨。

老师们的留言大多引用传统的劝学名言,鼓励我进一步学好专业知识,如“学海无边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因为那时我已应届考取本校“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该专业的一位老师更是颇有针对性地给我题写了这样一段话:“‘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努力去学习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吧!”老师的留言先是引用了唐代韩愈《进学解》中的一段,然后又加上了一句激励我的话。这也体现了这位老师因材施教的赠言特点。还有一位老师的留言则表达了具体的愿望:“再相见,肯定是在你的作品里”,即希望我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发表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或学术论文。因为这则与众不同且又有具体考核目标的留言,让我笔耕到现在。

如果说老师的留言大多体现谆谆教诲这一特点的话,同学们的留言则海阔天空,丰富多样。大体可分三类。

第一类,与老师们的留言内容基本相同,或鼓励,或鞭策,鼓励我在接下来的求学路上继续努力。如“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百尺竿头,若要赋诗,须更上一寸”、“愿你在学术上早出成果”、“悉心研究学问,为我辈学人争气”、“集思广益,精益求精”等。

在表达这样真诚、善良的祝愿时,有些同学还十分讲究语言表达的美感性,如“志在顶峰者,不在平地留步”、“览尽西湖景,又上一层楼”。

其中有两位同学或引古人名对如“斗酒纵观廿四史,炉香静对十三经”,或引时人名句如“学林探路贵涉远,无人迹处有奇观”题赠与我。令我读后既能汲取其中所蕴含的一种向上的力量,又能享受其语言的美感,40年来,这些留言,催人奋进,让我时时警醒,不敢懈怠。

第二类,则以抒情为主。这些留言大多以回忆往事来表达美好的同学情谊。如“非常遗憾,当你成功的出书之时,鄙人不能够再在古籍出版社实习了,可惜啊……”“弥佛山临风把酒,能忘吗?”前一则留言的这位同学,毕业实习时,被安排在当时刚成立不久的浙江古籍出版社做实习编辑。由于我将要学习的专业是古典文献学,因此,这位同学约我去他上班的地方参观。参观过程中,两颗年轻的心,不免编织起美好的梦想。一位说,将来就在这个出版社做一名优秀的编辑;一位说,将来做一位优秀的学者,好好撰写一部专著,就在这个出版社出版。然,后面的剧情是,这位同学被分配到老家所在的县城工作,美好的编辑梦戛然而止。

后一则留言的这位同学,毕业实习在省政府某部门。省府大院的西门外有一个弥陀寺公园。公园里有个很低的小山坡。同学留言中的“弥佛山”指的便是这个小山坡。那天,我和其他几位同学一起去看望这位同学,并见识一下机关大院的样子。当然,这样的地方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进出的。因此我们就在与大院一墙之隔的这个小山坡上的亭子里简单地用了午餐。饭菜是这位同学从机关食堂打来的,又在公园旁边的小店里买了几瓶啤酒,愉快地度过了一段难得的校园外的生活。时值初夏,天气转热,然相聚在这个小山坡上的亭子里,时不时能感受到从远处吹来微风,大家的心情还是很兴奋的。对大院内的样子,大家未能实地感受,只能通过这位同学有限的描述各自想象一二。

以回忆往事的方式来抒发同学情谊的留言,以下两则令我难以忘怀。一则是:“乍浦小学里的那顿午餐,虽谈不上美味佳肴,可至今我仍回味无穷。”另一则是:“我们曾一起进过午餐,我们曾一起看过大海。”这两位同学的留言,所述为同一往事。

那是大三暑假的一个上午,这两位同学和另一位男同学,突然来到我在复习备考的乍浦小学。因为已经是大三暑期了,一部分打算在毕业前报考研究生的同学便利用这个暑假留在学校复习备考。我没有留在学校复习,而是借用了我朋友任教的乍浦小学——家乡的一所学校复习。此刻,在自己的家乡突然见到远道而来的同学时,心里甚是激动。

原来,他们这次是受团省委委派,来我家乡平湖县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调查。他们大概从其他同学那里得知了我的踪迹,于是就顺便来乍浦这个平湖县第二大镇看我。

乍浦镇位于杭州湾北岸,地理优势突出,历来为海疆要地。远在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就设重兵驻守,唐代置镇遏使,宋代设镇统制。至明代,乍浦军事要塞海防重镇更为突出。朝廷派大将汤和巡视乍浦。汤和在乍浦城南的龙珠山以北筑乍浦城,建起高二丈、周九里的四四方方的乍浦城墙。汤和病逝后,当地乡民为纪念汤和的筑城功绩,将汤和当年察看地势的龙珠山称为汤山,这一名称沿用至今。乍浦小学就在汤山北侧山脚下。

两位同学在留言中都提到的那次午餐,就是在乍浦小学的大礼堂里进行的。大礼堂坐北朝南。大门在大礼堂的正南向。礼堂内紧靠南门的左右两侧是两个对称的厢房。西厢房是教师办公室,东厢房便是我同学的宿舍。白天,我在大礼堂复习;夜晚,就在东厢房备考。除了南门,大礼堂东、西两侧各有一扇门通往东部区块和西部区块。东部区块便是教学区,西部区块则是教师们的生活区。由于大礼堂东、西、南三个面向各有大小不一的进出口,通风效果好。即便当时正是酷暑季节,但宽敞的大礼堂颇为凉快。靠南门一侧有一张标准的乒乓桌,也就成了我白天复习用的书桌。于是,我就招呼三位同学围坐在乒乓桌的一角,正好一侧两个,四人等距离面对面地聊天。转眼到了午饭时间,我就从搭伙的乍浦医院食堂打来了饭菜,很简单地招待大家一下。没想到,这两位同学不约而同地以这段往事为素材为我留言,非常朴素地表达了美好的同学情谊,令我十分感动与珍惜。

遗憾的是,毕业之后,大家各奔东西,印象中再也没有好好与这两位同学见面交谈。更令人痛惜的是,其中的一位同学已在二十多年前因病去世。那年暑假我们一起用餐的乍浦小学的那个大礼堂,也随着学校的整体搬迁而被拆除。每念于此,多少让人有一种大浪淘沙芳菲尽的沧桑之感。

第三类则是一些颇具个性的留言,亦庄亦谐。如“我饿着肚子给你题字”,这是一位女同学的留言。当时,我和同小组的男生手持毕业纪念册,到女生宿舍区一个寝室一个寝室地请女同学们题词。一圈下来,到这位女同学跟前时,她已手拿饭碗(那时上食堂吃饭需自带碗筷),正准备去食堂吃饭。于是,她便大笔一挥,写了这样一句留言。好像什么都没说,好像又说得很实在。

还有一则不乏个性的留言是这样的:“你戴上博士帽时,会把眼睛遮住吗?”当时我只是考取了硕士研究生,能否顺利拿到硕士学位,还要看我接下来几年的努力情况。然这位同学却给我设置了更高、更远的目标。或许正是这一句留言,让我在硕士毕业且工作几年后,又报考母校的博士研究生,并经过三年苦读,按时毕业。不过,那时的母校与许多高校一样,毕业典礼上时不行拨穗礼的,因此我在获得博士学位证书后,并没有头戴博士帽,所以也就不存在这位同学担心的“会不会把眼睛遮住”的情况。

如今想来,自己后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多少与这位同学看似随意却又不无鞭策之意的留言有着某种关系。正如还有一位老师引宋代诗人卢梅坡的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题赠与我一样,从不同的角度给了我一种温暖与向上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