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传播大使”施小云:追寻中国茶的新变量

潮新闻 欣妤2025-01-01 23:21全网传播量1.2万

从一杯“糖茶”开始结缘,到就读于浙江大学茶学系,毕业后进入浙茶集团,“一叶之舟”把她从浙南茶乡送到了世界的渡口。

曾远赴美国打造创业茶空间,也曾参与“白叶一号”工程,再到创立“宋风玉鹭”茶文化品牌,从“叶”到“业”的延伸与拓展,让她与茶的故事愈加丰茂。

她叫施小云,如今身为浙茶集团狮峰茶业公司副总经理,也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选聘的全国首批“茶文化传播大使”之一。

生命不是一条线,而是无数个点的连续。“但这些点,最终都会连成一条线。”在施小云看来,与茶接触越久,就越能体会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所串联起人生履历的快乐和静逸,也让她更加坚信,传播好茶文化,不断追寻中国茶的新变量,是可以好好做一辈子的事情。

养成之路

“俯仰两青空,舟行明镜中。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

公元1158年,已过而立之年的陆游赴任福建宁德主簿,途经温州瑞安。当他泛舟飞云江上,看水天相接、清澈明亮。舟行其间,理想中的蓬莱仙境似乎也变得近在咫尺,便留下了这首名篇。陆游或许也经过了高楼镇的寨寮芳洲。飞云江畔的这处旷野之地,既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光,又不乏浓郁的山乡野趣。

高楼镇产杨梅,也产茶。施小云与茶的关系始于这里,以及小时候的糖茶。江浙一代的70、80后中年人一定还记得这种儿时美味:微苦的茶与甜蜜的糖组成了可口的饮料,如同当年那支奶油棒冰一样。“新采摘下来的茶叶,在铁锅里炒一炒,抓一把放到陶瓷缸里,加点糖,跟着大人们干完农活回来,冲一杯,‘咕噜咕噜’喝下去,就是一个字,爽!”施小云说。

“爽”,大概是施小云对茶的第一印象。“我小时候,茶其实就是拿来解渴的。”她说,从什么时候开始才算是在喝茶?大概是从学茶开始的。

在第七届全国茶业行业评茶(茶叶拼配)技能大赛获得银奖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05年,施小云考上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专业研究起当年只是用来解渴的茶。浙大茶学系是我国最早也最具实力的茶学专业之一,堪称国内茶界的“黄埔军校”。施小云说,今天很多人说起“茶学”,大多会觉得就是种茶、泡茶。事实上,茶学专业不仅仅是研究如何泡一杯好茶,更涉及如何将茶卖出好价钱,涉及种业、农业、营销、管理、文化等学科。

回想大学那几年,不是在实验室里看茶多酚、茶氨酸、芳香类物质在茶叶体内如何分解,就是去茶园认养管理茶行,开沟、施肥、修剪、扦插。每天喝茶确实是任务,记不得在课堂上喝了多少种茶,好喝的、不好喝的。

就在刚刚结束的第七届全国茶业职业技能竞赛评茶(茶叶拼配)项目总决赛上,施小云代表浙茶集团获得总决赛银奖。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制茶阅历,让施小云对各类茶叶的特性品质有着深入通透的领悟。

这些年,致力于传播茶文化,施小云说,就是个“祛魅”的过程。茶并不复杂,要发挥它的多元价值还是要回到“茶叶”本身。科班出身,为她积累了深厚的专业底蕴。而行走茶山,更是让她多了一份为民情怀。

初心之问

站在海拔1300多米的沿河自治县中寨镇茶海山巅,“白叶一号”茶叶基地尽收眼底,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

这些白茶的种苗来自浙江安吉。安吉白茶的茶树品种源于宋朝,上世纪70年代,长在崖林之间的古茶树被当地农业人员发现,后经培育成为“白叶一号”茶种。2018年,来自浙北的这片叶子肩负脱贫重任,飘落黔东南。5年前,因为参与“白叶一号”工程,施小云曾来到这里。

连续三年组织“三省五县白叶一号培训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得第一次去基地,晚上6点多从高铁站开出,一直沿着山路向上,一片雾蒙蒙,能见度只有两三米,完全看不清路,边上就是万丈深渊。但茶农就是在这样的山路上骑着摩托车上山采茶、下山卖茶。”施小云说,中寨镇山高、坡陡、路远、地贫,当地人想要改变生活的愿望非常迫切,他们像呵护自己的“小孩子”一样,守望着脚下的这片茶园。

既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浙茶集团为此专门注册了“携茶”品牌,寓意东西合力携手合作、共同致富。并承诺茶苗捐到哪里,茶叶加工、品牌推广和产品保底销售就跟进到哪里。

“后来我们还把产品包装做成了信封状。这个工程是由一封信而起,我们也把茶叶当作回信,贴上各县邮票,比如青川是熊猫,普安是寺庙,沿江就是一条江,每个消费者收到的都是当地人寄给他们的一份‘感恩茶礼’。”说到这里,施小云眼泛泪光。

让更多的好茶走出大山,让更多的茶农迈入小康。改变的不只是物质上的帮扶,更是心中的底气,脚下的力量和未来的希望。这也让她意识到,茶叶的流转之旅,不仅仅是一种贸易,更是每一个种茶人、采茶人、制茶人的精神与智慧的呈递。

“宋风玉鹭”团队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几年,施小云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在公司内部成立了茶文化事业部,并随之创立了“宋风玉鹭”茶文化品牌,开发了一系列茶礼体验、研学教育、文创衍生,看见越来越多人端起了茶杯,慢了下来,静了下来,安了下来。

施小云说,这也是他们对中国茶文化传播的期许。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品质的需求不断上升,从单纯的解渴饮料转向更多满足精神需求的健康饮品,中国茶已经走到了自己最好的时代。她想成为一座桥梁,链接乡村茶农和都市消费者,贯通茶的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更充分挖掘茶的功能价值、体验价值和情绪价值。 

探寻之旅

西湖以西,杭州龙坞茶镇·九街,这里是中国首个茶主题文化产业园。当天,跟施小云的采访约在了这里。

见到施小云,她刚刚结束公司一周一次的班子会议,一袭黑色大衣,搭配红蓝色丝巾,匆匆忙忙迎出来。当天的会议延迟了,其中一个议题是讨论新搬迁的狮峰龙井茶文化体验中心设计方案。

在施小云的设想中,新的文化体验中心就要让中国茶呈现出符合年轻人的当代性和亲和力。如何让历史文化的星光照进产业发展的现实,让“故纸堆”里的文化变现成为现实生产力? 作为85后新生代,施小云一直想要探讨的是中国茶旧的传承与新的趋势。

开展各种茶研学活动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曾经的一段经历,给了她有益的启发。2015年,施小云曾短暂离开过茶行业,跨入创投圈。当年,施小云在杭州未来科技城遇到一位优秀的女性创业者,她早年曾移民美国。“当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掀起了一股‘草根创业’的热潮,对海外高端技术和人才的渴望也非常迫切,她就想在美国做一个创业创新空间。”两个人不约而同想到了“茶和天下”。 

以东方茶,会世界友。施小云参与成立的 InTeahouse(波士顿科技创投合作中心)以中国浓厚的茶文化为底蕴,以美国创新创业理念为导向,为创新创业者、投资人和企业家在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打造了一批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线下共创空间。这段经历,让施小云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茶的全球魅力。

直到如今,茶仍旧是海外民众认知度最高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中国茶要真正走出去,远非单纯的产品输出,更是文化的输出、品牌的输出、价值观的输出。”

代表浙茶领取杭州亚运会组委会颁发的“砥砺前行奖”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是一次展望,同样也是一次回望。到底什么是我们的传统?茶产业的当代创新和跨界而言,不仅仅在于某个点,而更在于“内核注入”。在施小云看来,探索一片茶叶的更多价值可能性,或许,进化和回归都是一种路径。国际化的经验和视野也让她在成为茶文化传播大使之后,更多了一份助力中国茶“走出去”的使命担当。施小云很喜欢《鸡毛飞上天》中的那句台词:“茶是好东西呀,吸天地精华,占尽五行八卦,受尽人间煎熬,才能泡出它自己的香气来。”

问及过去几年,最有成就感的一二事儿,施小云低着的头,突然抬了起来,“成就感最高的事情,一定还在未来”。“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恰似当年陆游路过飞云江畔时的心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