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即将结束,近日,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校长龚姚东以《用意义感唤醒我们心中对大海的渴望》为题,发表了2025年新年致辞,他向孩子们提出了三点建议: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意义,于逆境和挫折中体验意义,于更大的自我中创造意义。
原文如下: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2024年即将结束,两天后,我们将迎来2025年的元旦新年。回顾这一年,你对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感到满意吗?展望新的一年,你又有怎样的憧憬和期盼呢?2025年,让我们唤醒自己心中对大海的渴望。
法国飞行家和作家安东尼曾经说过: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鼓励人们去伐木、去发号施令、去分配工作,唯一要做的是教会人们去渴望大海的高深莫测。
我们通过伐木、组织分工合作等学会了造船的技能,但是我们内心是否真正向往过大海?同学们每天要早读、上课、写作业和考试,我们通过学校课程获得了一些知识和技能,但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些知识和技能将推着我们前往何方?你是否对前往这个目的地跃跃欲试,充满期待呢?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思维曾经触及过世界的本质问题。每个小孩都曾问过:人从哪里来?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宇宙是不是无限大?飞机为什么会飞?大人为什么要打仗?人为什么要去学校?这些问题指向的是“生命的基因”、“地球和宇宙”、“科技与文明”、“战争与和平”、“教育和社会”等人类社会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各学科所关注的核心议题。
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人逐渐失去对知识本源探究的兴趣,我们发现知识变得越来越抽象和枯燥,所有的答案也已经被前人整理,用套装和经验的方式呈现在你的面前。完成任务和得到分数成为知识和你之间唯一的羁绊;当问题不再由你提出,答案也变得不再那么有吸引力。
曾经的自己头脑聪慧,不用补课成绩也不错,而现在的自己对成绩不那么重视,在运动艺术方面也没有什么爱好。就算沉浸在电子游戏中,也显得人菜瘾大,玩不过就放弃,再下载新的。不少人从一个充满好奇不断追问的孩子,到今天变得缺少热情和毅力,无法坚持深入地做一门学科或者任务的探索。
在这样的时候,唤醒我们心中对大海的渴望,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你心中的那片大海是什么?在哪里?如何抵达?
这片大海,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生而为人的价值是什么,往小的说,成为一名学习者的内在意义感是什么?往大了说,人生的意义感是什么?——这是一个庞大的哲学命题,也是我们每天不可或缺的生命动力。
美国做过一项长达16年的社会调查,人们在需要投入金钱的消费清单中(比如汽车、电视机、房子、泳池、第二套房子等),勾选出理想的美好生活所需要的必需品,和自己实际拥有的物品。调研结果表明,16年来,人们实际拥有的美好物品从1.7件增加到3.1件,但同时想要拥有的美好生活物品,从4.4件增加到5.6件。也就是说,人们实际拥有的东西一直比理想生活想要的东西少两样。
这很好的映证了经济学家提出的“享乐跑步机”理论——快乐是会被人类适应的。不论生活水平如何进步,人们最终仍然会回到最初的幸福水平上。如果你只是追求外在的满足,你就像在跑步机上跑步,一直在奔跑,但去不了任何远方。
甚至,心理学的伊斯特林悖论表明,经济发展对幸福感的贡献是边际递减,成就和收入增加最初会给个人带来快乐和满足的体验,但是因为跑步机式的享乐适应,满足感的预设水平会越来越高,想要维持就越来越难。这也能部分解读为什么今天人类变得更加长寿,更加富裕,却同样感到更大的压力、焦虑、孤独和沮丧。
如果财富和受教育程度的增加并不能转换为个人幸福感的提升,那么我们今天还要为需求意义上的美好生活努力吗?丹麦哲学家阿尔巴克认为,要消除这个悖论,需要认识满足感、幸福感和意义感之间的区别。
满足感是需求被满足的时候的感知——吃到一口喜欢的苹果,考试获得高分,游戏闯过难关等,通常指的是对某一具体需求或欲望得到满足后的心理状态。这种满足基于外部条件或即时回报,它更多地关联于物质或成就层面的达成。
幸福感是一种广泛持久的心理状态——内心的平和、对生活的热爱、积极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包括被他人需要。幸福感是内在的感受,它超越了物质的追求,是深层次的情感、认知和精神层面的满足。
而意义感是我们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个时刻都理智地为之奋斗的唯一事物。一个人可以忍受生活中存在不满足和不幸福的感觉,但却不能忍受没有意义。独孤求败之所以把剑法刻在悬崖上,是希望有后人可以传承;爱因斯坦如果终身困于荒岛,他就不会发现相对论,因为隔绝于人类后,思考失去了意义。
OpenAI创始人奥特曼预言超级人工智能将于2029年前后诞生,届时人类大量生产工作将由AI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物质繁荣有可能出现。物质繁荣不代表满足和幸福,甚至可能强化不满足感和不幸福感。埃隆马斯克也做了类似预言,并认为在超级智能面前,人类将无法躲避终极问题:如何找到活着的意义。
意义感可以和不满足感、不幸福感并存。如果你身处逆境和挫折,但你仍然深深相信未来迎接你的是充满希望的有意义的生活,这就是意义感的确定定义。
那么如何发现、体验和创造我们生活中的意义感?以下是一些建议:
第一,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意义。与他人建立积极的联系,与志趣相同的人分享和分担,从友谊中获得意义;积极投身于社团选修、乐队排练、合唱训练、戏剧演出、数理竞赛,在参与中获得意义;转换学习方式,从被动的听到主动的问,从关注明天考试的分数到关注今天作业的错题,从押宝考前的复习,到重视课前的预习,从纷繁杂乱的外界噪音到沉静美好的深度学习——在智识的愉悦中收获意义,在心流的力量中感受意义。
第二,于逆境和挫折中体验意义。对意义的深刻认知,是创造意义的基础。意义感包括顺境中的体验性和逆境中的实现性。顺境中的意义是积极生活中的小确幸,逆境中的意义是以应对挫折为起点,在逆境中获得成长的力量,从而体验到更为持久的意义感。鲁迅先生说过: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开辟成平地,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意义感和存在感常常在愈挫愈勇中得到滋养。青少年越是经历砥砺,历经淬火,才能丰厚底蕴,有所作为。
第三,于更大的自我中创造意义。将小我融入大我,仅仅在家庭、课堂是不够的,建议老师们和同学们在新的一年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小小的个体放置于大自然和社会,放置于他人、国家和世界的共鸣中,从而拥有更为积极和开放的心态。对未来发展越是充满信心的个体,其生命的意义感越高,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连接的个体,其感受的意义感越强烈。
英特外国语学校的校徽是一枚海螺。每一个海螺最大的渴望就是大海。大海象征着开放、包容和无限可能。大海就是最好的意义感。
2025年,为了帮助同学们点燃对心中大海的渴望,英特学校将探索更多创新教育的可能。比如:
关注未知,发展探索和创新能力;
从封闭和单一学科走向开放和跨学科学习;
从强调竞争的个体走向合作、创新和领导力培养;
建设更好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
更加重视社会情感学习;
培养青少年媒介素养,发展审辩式思维;
建立更多国际理解合作学校;
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把人培养得更像人,以人的智慧驾驭人工智能,等等。
用坚实的意义感唤醒自己心中对大海的向往,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最后,我想朗读一遍一年两次由英特老师创作的的对联:钟楼风起志凌云,数载寒暑砺笔墨;上和鲲腾纵学海,从此青春驭长风!希望这对你们有特殊的意义:预祝高三年级高考班的同学们2025年首考顺利,心想事成!祝老师和同学们新年快乐!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