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是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新质生产力。今年,长三角三省一市GDP占全国总量进一步提升,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即将迈入第七年之际,潮新闻《长三角观察》栏目推出年终总结策划报道“七问长三角”,总结长三角在过去一年中的亮眼成就。
2024年,“低空经济”无疑是最热门的词汇之一。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作为“新增长引擎”,“低空经济”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国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发展。
继8月上海与昆山开通全国首条跨省定点低空“飞的”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长三角就试飞或开通了多条低空载客航线,涉及苏州、南通、无锡、海宁、合肥、芜湖、黄山等地。观光旅游、快递物流的相关运用也在不断铺开。
在直升机上看到的江南水乡(潮新闻记者徐俊 摄)
临近年末,长三角这一年在低空经济领域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哪些城市表现突出?
越织越密 长三角有了一张怎样的低空网?
根据今年珠海航展上的介绍,“低空经济”指的是1000米以下,通过常态化飞行所形成的经济业态,飞行器以无人机、直升机和轻型飞机为主。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能够直接点对点进行运送,低空飞行能够大大提高效率。
虽然今年才成为热词,但低空经济离我们并不远。
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已有超126万架无人机,同比增长约32%。17个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与3个试验基地已经批准建立,覆盖城市、海岛、支线物流、综合应用拓展等场景。
中国民航局预估,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更将达到3.5万亿元。
2024年12月20日,南京,在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展会低空经济及无人驾驶户外展示区,全球首款载人飞碟炫酷亮相。(图源:视觉中国)
毫无疑问,这一年中,长三角的低空网正在越织越密。
央广网5月23日的报道称,舟山的海鲜由货船运输至上海一般需要3小时,完善了5G网络海域覆盖以及有了5G-A技术加持后,海鲜从舟山海域捕获后,可以通过无人机1小时直达上海,2小时就可上餐桌。
而在载人方面,这一年中相关服务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除了首开“夜游上海市区”这样的市内项目,城际之间的通勤航线正在变得越来越多。
8月18日,连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江苏昆山城市航站楼的直升机载客航线正式开通,把原先几小时的车程缩短到二十多分钟,为长三角区域的低空交通连接开启了新篇章。
第二天,上海新空直升机有限公司就进行了上海与杭州之间航线的试飞。
从直升机上看到的上海深坑酒店(潮新闻记者徐俊 摄)
到了10月12日,苏州“一口气”试飞了三条航线,分别是从常熟到上海浦东机场、从吴江到上海虹桥机场,以及从苏州高新区到上海浦东机场,均可将2到3小时的车程缩短到几十分钟。
其中,从吴江到上海虹桥机场的航线在几天后就正式投入运营。其直升机起降点设在距离机场内场约100米的位置,极大地节省了旅客出行与等待所需的时间。
10月17日,记者走访苏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展示馆时,东太湖度假区管理办招商局局长万能透露,他们正在积极协商,争取尽快打通异地航线,让游客将来能够坐着直升机游长三角古镇,看看不一样的风景。
“在长三角,无论是高速公路还是铁路,都是非常发达的。现在有了低空的载人载货的航线后,可以开辟非常多的‘地空联合’应用场景,从而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长三角现代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南通大学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院长、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何建华对记者说道。
苏州市低空经济产业园(潮新闻记者徐俊 摄)
政策高密度出台 龙头企业如何布局?
为了扶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各省市纷纷出台了未来几年的指导政策,提出要求。
比如,今年7月,上海发布文件,表示要联合长三角城市建设全国首批低空省际通航城市,建成全国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引领区,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空之城”。到2027年,低空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
到了12月20日,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其股东包括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机场投资有限公司、上海东虹桥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国资国企。对低空经济的重视可见一斑。
杭州表示,到2027年,催生头部或关键环节企业10家以上,引育产业链相关企业600家以上,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元;并且要建成低空航空器起降场(点)275个以上,开通低空航线500条以上。
南京提出,到2026年,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发展超500亿元,低空经济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达120家以上,建成15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
南京市低空飞行服务平台(央广网记者 栾永胜 摄)
相比之下,苏州在产业规模的目标则更加“激进”,提出到2026年要发展至1000亿元。
安徽表示,将打造合肥、芜湖两个低空经济核心城市。到2025年,全省低空经济规模力争达到6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80家左右,其中,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1—2家。到2027年,低空经济规模力争达到8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力争达到240家左右,其中,生态主导型企业3—5家。
此外,还要攻克一批低空领域关键卡脖子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人机、固定翼飞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及其核心零部件,基本实现低空经济产业链自主可控。到2025年,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力争超过100个。到2027年,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超过120个。
在政策扶持之外,许多企业非常看好长三角,早已开始了布局。
根据工信部赛迪顾问今年发布的报告,从2018年到2023年,以长三角为代表的华东地区累计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占到全国35.4%,企业资源分布占到全国27.6%。
赛迪顾问发布的报告
在全国低空经济创新资源聚集的前50座城市中,上海与杭州分别位列第7和第10位,苏州与合肥都在前20位,嘉兴、宁波、绍兴、芜湖、六安等城市也都榜上有名。
上观新闻报道称,全国超过70%的航空制造产业链都汇集在上海,50%的eVTOL创新企业也在此落地。仅次于上海的南京,低空经济产业链涵盖近300家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40家,涉及低空制造、飞行保障和综合服务等多个领域。
此外,合肥集聚了亿航智能、零重力等超过百家的低空经济企业,形成了涵盖航空器制造、零部件供应、通信技术等上下游产业链。杭州是中国最早进行无人机城市物流应用探索的城市之一,已开通国内第一条无人机急救血液配送航线,具备多元化的低空应用场景,如物流、城市治理、文旅等。
今年2月27日,上海峰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峰飞航空”)的产品在深圳、珠海实现了全球首次eVTOL跨城飞行。11月29日,其2吨级eVTOL在日本冈山成功首飞,完成了中国吨级以上eVTOL在日本的首次飞行。
峰飞航空在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示的峰飞盛世龙eVTOL(潮新闻记者徐俊 摄)
峰飞航空高级副总裁谢嘉告诉记者,他们的产业链几乎完全布局在长三角。比如,飞控与航电是在上海,另外有些部件在昆山生产。
中国经济网报道称,峰飞航空计划在原有的昆山工厂附近建造10万平方米的未来制造中心,未来产能将达到每年3000架左右。
“我们计划在2025年推出几条常态化的载货航线,2026年会有常态化的载人航线。”谢嘉对记者说道。
谁可能成为长三角低空经济第一城?
在介绍下一步的发展规划时,谢嘉告诉记者,尽管低空经济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但现在仍处于起步阶段,长三角的合作远远大于竞争。
在梳理信息时,记者发现,长三角各地都有独特的优势,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比如,上海拥有完整的低空经济产业链,涵盖了航空器研发设计、总装制造、适航检测和商业应用等各个环节。
其中,作为上海唯一的临空经济示范区,东虹桥片区是亚洲公务机展的常设举办地,拥有虹桥机场旁的警用航空基地和直升机航线等资源,已入驻东方航空、春秋航空、捷德航空等多家航空企业总部,以及民航华东局、空管局、市航空学会、通用航空协会、无人机产业协会、国际航空仲裁院等航空功能机构,航空产业集聚效应显著。
在直升机上夜游黄浦江两岸(潮新闻记者徐俊 摄)
浙江不仅在零部件、飞行器整机制造及配套市场环节均有企业布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其数字化综合发展水平也位居全国第一,可以为低空领域AI大模型开发、数据算力支撑和运行管理保障及自动驾驶技术、云计算、机器视觉等技术赋能。
2020年,杭州获批国家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今年11月18日,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航业务部、无人机工作委员会主任孙卫国透露,中央空管委即将在六个城市开展eVTOL试点,杭州又是其中之一。
据悉,在无人机安防方面,杭州已经成功保障G20杭州峰会、杭州亚运会等国际大型活动。目前,建设了四十余个无人机自动机巢,协助城管、交通、消防等政府机构开展巡查,累计飞行3万架次,有着丰富的经验。
而绍兴的越城区在芯片制造领域有着突出优势,能够提供低空飞行器需要的传感器、控制器等集成电路产品。该区用56天时间建成了低空经济综合服务中心,首批打造了6个全国领先、全省唯一的专业特色平台。
11月23日,为期三天的首届中国(绍兴)低空经济展览会在越城区开幕。(图源:“绍兴发布”微信公众号)
江苏在高新技术产业、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高校资源丰富,为低空经济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8年,南京就将无人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是江苏最早入局低空经济的城市之一,全国首个5G低空智联网的智慧立体巡航体系也在长江南京段建成。
而在另一制造业名城苏州,不少企业已经达成了多个全国甚至全球“第一”。
比如,旗磐科技是全国最大民用长续航无人机燃料供氢系统电池的供应者,航天时代飞鹏自主研发出了全球最大的无人运输机。
安徽是长三角地区唯一一个获批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的省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体、无人机产业为支撑的低空产业集群。
2024年9月8日,安徽芜湖,弋江区芜湖宜居国际博览中心,“2024低空经济发展大会”新质生产力创新成果展上,观众在参观低空经济科技产品。(图源:视觉中国)
其中,芜湖的表现可谓亮眼。
记者了解到,芜湖是国内最早布局低空经济的城市之一。2013年,芜湖落地了第一家通用航空生产企业,此后便逐步谋划以整机制造为牵引,带动原材料、核心零部件厂商聚集。目前,这座城市已初步形成一条完整的航空产业链,号称“不出园区便能生产一架国产通航飞机”。
2023年,芜湖低空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同比增长26.58%。“芜湖起飞”这个网络热正在不断走向现实。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