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金沙江长江第一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再走长江,再读长江文化,多省主流媒体在联动。点击查看专题《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
由中宣部新闻局指导,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具体协调,长江经济带和长江沿线13省区市的省级媒体联动,浙江日报、潮新闻参与协办的“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活动启动两个多月来,在全网引起广泛关注。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再走长江,再读长江文化?“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长江,对长江文化给予高度评价,对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寄予厚望。
如何回答“怎么走,怎么读”的问题,因此就很重要和关键。“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活动,给出了一个打样的答案。
在信息速食时代,这么多家省级主流媒体,围绕同个主题,聚合多方资源联动协作,一步一个脚印,走遍长江沿线,访遍重要城市,探寻长江文化的悠久文脉和传承密码,这本身就很难能可贵。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长江文化覆盖了整个长江流域,媒体联动绘制一幅新时代“万里长江图”,就需要跨地区、跨媒体介质的区域性联合报道。此次专题报道呈现的内容,按照统一的报道理念和标准,打造出一座足以令公众瞩目的“新闻文化建筑物”。
有价值的新闻,必然要以“历史的初稿”存入历史档案。记录什么,如何记录,考验的是媒体机构的眼光是否长远,考验的是新闻事实记录者的视界是否宽阔。把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地域结合起来,在时间维度上立足当下,回望历史,眺望未来,“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活动进行了一次不错的尝试。
用脚步丈量,用笔触和镜头记录,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讲好长江故事,传播长江文化。此事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具有跨越时空的力量,关系着文脉的延续、文化的传承、时代价值的锻造。
让长江文化精品成果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丰富群众精神世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让长江文化绽放时代新风采,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让长江文化这样的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让后世子孙永享“精神食粮”。这不只是“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活动的“格局”和“追求”,也是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每一次探索实践的“内核驱动力”。
万古长江奔流,千载文脉不息。媒介深度融合时代,尤其是在当下主流媒体推进系统性变革的过程中,更需要充分发扬专业主义和职业精神,不断推出经得起时间检验、呼应时代需求的多维报道。13省(区、市)省级媒体联动推出“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希望能为大众呈现更多值得赞许的新闻精品,为大众留下更多宝贵的历史素材。
(作者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