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新”逐“绿”,嘉兴交通驶向低碳未来!

潮新闻 共享联盟·嘉兴 朱葭苇 通讯员 王媛 过昕 沈雅芳2024-12-28 22:04全网传播量1393
00:00
00:00

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也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在双碳目标落地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绿色转型。嘉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走在了绿色交通发展前列。

布局“黄金水道”新赛道

昨天上午,记者走进浙江禾东船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船坞,新刷油漆的气味和金属切割时特有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该公司品质保障部经理徐通正在指导工人们为国内首艘内河64标箱氢燃料电池动力集装箱船舶——“东方氢港”,进行设备预安装工作。

“先前厂里的船都是传统柴油机,我跟传统动力船舶打了多年交道。”徐通说,在公司转型投身绿色能源船舶制造的浪潮后,他也有幸成为了“东方氢港”制造项目的成员之一。

“如今,船舶制造不再是简单的钢铁焊接和组装,而是‘高精尖’的绿色智能制造。”说起“东方氢港”,徐通讲得头头是道,这艘氢能集装箱船靠氢燃料电池提供主要动力,具有无污染、可再生、高效率的优势,“这对于航道和运河的保护将产生积极影响。”

嘉兴因运河而立,因运河而兴,境内水网密布、河网纵横,以其“前海后河”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为海河联运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记者从嘉兴市港航管理服务中心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通航航道228条,航道总里程1996公里,航道密度达50公里/百平方公里。

船舶作为水路运输中的“搬运工”和“服务站”,在绿色智能大物流转型下,新能源船舶已成为航运新势力。嘉兴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想让“黄金水道”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布局“电化运河”“氢化运河”新赛道便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国家出台《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等系列政策,明确提出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在内河航运领域,研究清洁、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动力推进技术已成为趋势。

对此,嘉兴大力支持新能源船舶建设,完成《船用直流配电板通用技术要求》团体标准的制定和发布;同时出台《嘉兴市水运服务业发展补贴奖励办法》,鼓励发展内河五定班轮运营航线,引导企业探索氢能船舶在内河集装箱运输场景商业化运营模式,助推规模化发展。

目前,嘉兴共有10家船舶修造企业,已成为浙江省内河清洁能源船舶制造的重要基地。接下来,嘉兴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建造20条64标箱氢能船舶,总数达50万标箱,打造全国首条绿色氢能内河集装箱运输专线,助推氢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应用,引领低碳新潮流。

打造轨道交通“卖碳翁”

今年,有一个新“职业”火了——“卖碳翁”。

简单来说,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作商品一样进行买卖。

据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交通运输行业是我国碳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其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0%,是仅次于热电生产和工业生产的第三大碳排放源。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引发交通市场高度关注。作为碳排放大户的交通运输行业也在积极试点碳交易市场:北京将重点交通企业固定源纳入碳交易平台,覆盖公交、轨道、郊区客运、路政四个子行业;上海将航空、港口、机场、铁路等交通行业纳入碳交易试点方案;深圳将公共汽车、出租车和地铁等公共移动碳排放源纳入试点管理范围,开展公共交通碳排放核查工作……

嘉兴也不例外,积极投身于交通运输工具绿色转型的浪潮中。2023年5月,嘉兴铁投集团引进国家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轨道交通绿色低碳与智慧化研究中心;今年初以来,嘉兴铁投集团开展连续沉井数字孪生、近零碳车站、双碳有轨电车、市域铁路绿色低碳等多项课题,通过深化科技赋能建设绿色智慧交通;与此同时,还构建城轨碳普惠交易体系,激励乘客城轨出行。

以浙江省首个有轨电车项目——嘉兴有轨电车T1线为例,该线路于2022年6月投入使用,线路全长13.8公里,每天运营时间长达19小时,运营时长在全国位居首位。据嘉兴铁投集团统计,截至今年11月底,嘉兴有轨电车累计运营里程已达351.07万公里,累计发送乘客约777.61万人次,为推动城市交通向绿色低碳转型做出了积极贡献。

“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有轨电车在环保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运营过程中节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更可以作为宝贵的‘碳资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嘉兴铁投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今年5月,嘉兴铁投集团下属的嘉兴市有轨电车开发有限公司成功将1688吨二氧化碳减排量以12.3万元的价格出售。随后,该公司根据乘客的出行记录,以乘车优惠等形式将收益返还给乘客,实现了碳减排收益的普惠共享。

嘉兴铁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嘉兴将初步构建起嘉兴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城轨交通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

“小绿车”引领出行新潮流

打开“叮达出行”扫一扫,智能锁“哒”地弹开,一批骑行爱好者们蹬下踏板,一辆辆公共自行车丝滑地汇入车流,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这一幕场景,对于家住市区花园路上的市民徐女士而言,已是生活的一部分,“嘉兴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越来越完善,我骑了十几年了,现在的‘小绿车’不仅环保,而且越骑越方便。”

2011年12月,嘉兴首批公共自行车投入使用,实行1小时内免费租赁。随后,低碳、环保、便利的公共自行车迅速掀起了一股“绿色旋风”,深受市民青睐。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公共自行车已成为嘉兴公共交通系统中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交通工具,实现了嘉兴市民短途接驳、上班上学、休闲购物、健身运动等多样化需求。

嘉兴公共自行车自身一直在主动求变、不断进步:从定点有桩到虚拟无桩,从传统的卫星定位模式,到如今的地面智能感应系统;从原先复杂的租还车流程,到直接扣锁还车。公共自行车在不断寻找便捷与有序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以赶上时代步伐,让更多市民体验到绿色出行的便捷,也让绿色低碳的理念深入人心。

截至今年12月,嘉兴市本级已建成无桩公共自行车网点1092个,投放自行车11000辆,实现主城区500米内全覆盖,累计租用量突破500万人次。嘉通集团算了一笔生态环保账:今年以来,嘉兴公共自行车单日最高租车量已超3万人次,日最高周转率达3.25人次,骑行免费率为96.85%,为市民节约出行成本约939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达1356吨。

如今,骑公共自行车已成为嘉兴“最热”的绿色出行方式。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其绿色价值更加凸显,通过碳普惠机制的建立,公共自行车的减排量得以精确量化、记录并认证,进而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碳资产。

今年4月,嘉兴首个以公共自行车命名的碳普惠方法学《嘉兴市碳普惠减排方法学公共自行车》顺利通过备案并发布,标志着公共自行车碳普惠项目向前迈出重要的一步,为公共自行车减排量核算、监测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依据。

相关新闻
浙报要闻 | 西塘古镇入选“2024极具影响力的文旅目的地”
上新啦!嘉兴的这里又多一个高速服务区!
三件冬衣拼冬天丨拼技术,拼出向“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