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书香迎新 | 尚佐文:读这部书,走遍浙江诗路,从山水到人文精神

    潮新闻 记者 宋浩 吴思娴2024-12-27 03:26全网传播量3万
    00:00
    00:00

    作为一个出版人,他策划编辑或参与整理《中国印刷史》《马一浮全集》《吴昌硕全集》等大部头文化作品;作为一个诗人,他担任历届浙江诗词大会总顾问,熟读古典诗词,也写古典诗词,在中国美院教古典诗词;他就是浙江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杭州出版社总编辑尚佐文。

    近日,《诗话浙江》丛书出版,这是全省首次大规模、系统性搜集整理、编写出版地方古诗词的重大项目,邀请了尚佐文与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葛永海、浙江大学教授陶然、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前所长吴蓓,共五位顾问专家。

    今年书香迎新活动,邀请了尚佐文来到现场分享。从《诗话浙江》出发,他以五首诗展现纵贯古今、传承不息的浙江文化。以下是他分享文字实录,潮新闻整理。

    大家下午好!很开心来到现场来参加书香迎新活动,前面三位嘉宾都讲得非常精彩,给人启示,令人感动。活动交给我的任务是让我讲一讲古诗词中的浙江。

    在座有很多的同学,大家应该最熟悉的就是“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我想大家应该都会背。

    从这75首诗中可以看出我们浙江确实是人杰地灵,在中国诗歌史上名篇贡献率非常高。我数了一下75首诗当中,浙江人写的和写浙江的,一共有22首,占了近三分之一。

    最近出版的,刚才主持人提到的《诗话浙江》丛书,共收录了全省11个市1220首古诗,这个数字还是经过编写者痛苦的割爱之后才产生的,所以让我从这么多的名篇佳作中要选五首出来跟大家分享,对我来讲真是要犯选择困难症了。

    我想从三个维度,中国诗歌史、地方文化史、浙江精神传承史,与大家分享五首诗词。

    第一首,是谢灵运的《登池上楼》。

    首先表达作为浙江人的一种自豪感。浙江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中国有大好河山,为什么浙江是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这要归功于谢灵运。谢灵运在担任永嘉太守期间,集中创作了太多的山水诗,他也被誉为山水诗的鼻祖。(永嘉是指当时整个温州地区,不是今天的永嘉县。“大谢”谢灵运也成为后世包括李白在内的众多诗人的偶像。)

    《登池上楼》是谢灵运的代表作,其中有两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是受到历代诗评家的赞许,给予非常高的评价,这两句用了自然清新的语言描绘出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情景。

    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注意到,谢灵运其人其诗都非常有名,但很少有人能背得出一首完整的谢灵运的诗。哪怕是这一首诗,不知道在座有谁会背?估计是很少的。不是因为他的诗不好,要怪他生得太早。他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从中国的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诗歌从题材、风格、语言等方面,就跟我们熟悉的唐诗宋词有较大的差别。但无论如何,谢灵运他做出的开创性的贡献永远辉映中国诗歌的星空。

    第二首,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有了一个李白是唐朝的幸运,而生在唐朝是李白的幸运。李白的这首诗分为两页,他比谢灵运的《登池上楼》要长得多,但很多人都熟背如流,这是他生得比谢灵运晚而占的便宜。

    我选这首诗主要想引出浙东唐诗之路,一条自然美与人文美交相辉映的诗歌之路。唐代浙江,尤其是浙东,是全国诗人心目中的诗与远方,尤其是天台山,是很多唐代诗人的旅游目的地。

    《全唐诗》收录了唐代诗人2200多人,据统计,其中有451位都到过浙东,占五分之一;他们来到浙江,不仅因为浙江的山水风光秀丽,更抱着一种朝圣的心情,因为天台山有当时道教的著名人物司马承祯,一路上有很多的人文遗迹。

    浙东唐诗之路,空间上,从现在杭州的萧山开始到绍兴的柯桥、越城、上虞、嵊州、新昌,再到台州的天台、仙居和临海;时间上,这条路从唐代一直走到我们今天。

    第三首,是潘阆的《酒泉子》。

    这次《诗话浙江》丛书1200多首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山水类、风物类与精神类,而这一首诗虽然不长,这是少有的能涵盖三个主题的一首佳作。

    南宋 夏圭《钱塘观潮图》绢本  藏于苏州博物馆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这就描写了壮观的钱江潮。“满郭人争江上望”,写的是宋代观潮习俗;“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不仅写出古代弄潮习俗,这两句不仅描写了宋代弄潮的习俗,更被后人解读出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从中可以看出经典的古诗词是常读常新的,永不过时的。

    第四首,是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选这首诗,是想说明诗词在塑造审美规范和文化赋能方面具有的强大力量。西湖实际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湖,从东汉才成为一个内陆湖,所以比绍兴的鉴湖要晚很多,从东汉一直到中唐,白居易到杭州担任刺史,西湖实际就是一个水库、水利工程。白居易到了杭州,他用诗人的眼光种植柳树、筑堤,他将西湖从一个水库打造成一个风景区,历代后继者增华继美,终于将西湖打造成闻名海内外的名湖、文化湖、诗湖,在这当中苏东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西湖夜景。本报记者董旭明、林云龙摄

    这一首诗虽然是七绝,短短28个字,其实这首诗的意义非常重要,它不仅用了非常巧妙的比喻,让西湖从此有了一个“西子湖”的雅号,且高度概括了西湖的审美特征。这个审美特征就是最后一个字“宜”,“宜”就是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就是传统文化当中提到的“中庸”之美、“致中和”之美,可以说西湖就是以白居易、苏东坡为代表的诗人的眼光去塑造、去建设的这么一个湖,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湖就是白居易和苏东坡想让我们看到的西湖。

    第五首,是李清照的《题八咏楼》。

    前面四首诗,浙南、浙东、浙北都有了,而这首诗写的是浙中金华,我选这首诗不是为了考虑地域的平衡,也不是因为是大词人李清照写的,而是要请出这首诗题目中的八咏楼的主人沈约。

    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有点陌生,实际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沈约他曾经担任东阳太守,就跟永嘉一样,不是指现在的东阳市,而是整个婺州(金华地区)。他在担任(东阳)太守期间,建造了“玄畅楼”,写下名篇《八咏诗》,八首诗,每一首诗的标题组在一起又是一首诗,后来人为了纪念沈约,就将玄畅楼改名为八咏楼,八咏楼就成为金华地区、浙中,甚至浙江的一个文化地标。

    浙江金华八咏滩广场的沈约塑像

    为什么我说沈约是非常关键的人物?沈约是湖州德清人。我们知道,我们的汉语跟外语相比的特点是我们有四声的声调,古代也有声调,从《诗经》开始汉语里就有声调,但很有意思,沈约之前的诗人都不知道有四个声调,谢灵运、陶渊明以及才高八斗的曹植都不知道汉语有四个声调,是沈约和他的朋友发现汉语中有四个声调,那时候四个声调是平、上、去、入(跟现在有些不一样),然后又将声调的安排运用到诗歌创作的实践中,这样就为后来唐代的格律诗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所以沈约提出了“四声八病”,创“永明体”,后人称沈约为“唐诗兴盛的奠基人”。

    如果没有沈约,我们现在读到的唐诗就会损失半壁江山——我们现在读到唐诗的很多名篇都是律诗、绝句,都讲究平仄,其实平仄是沈约他们发现的。

    这五首诗是我选的,从我个人的角度,在座的每个人可能选的跟我的答案都会不一样,因为《诗话浙江》丛书的编写宗旨是四句话:“歌颂浙江自然风光、描绘浙江风物人情、反映浙江历史文脉、体现浙江人文精神。”

    这套书1200多首诗中,除了我刚才从三个维度去选的五首诗。其实,古诗词的流传过程当中有很多复杂现象,比如大家都会背的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现在的版本里面被改了好几个字,不是原作。浙江的诗词同样也存在着很多悬案、疑案,比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到底写萧山,还是写绍兴?王安石有一首诗非常有名《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写的是写灵隐的飞来峰,还是写北高峰,还是写绍兴?在学术界都有不同的争论,这些悬案,我们都可以在《诗话浙江》丛书里找到答案。

    我想在辞旧迎新的时刻,《诗话浙江》丛书这一缕书香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谢谢大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第六届“书香迎新 共享悦读”文化跨年系列活动
    相关新闻
    书香迎新丨《诗话浙江》顾问专家尚佐文:诗意是穿越古今的
    书香迎新丨尚佐文:为什么唐朝诗人都爱来浙江旅游?
    01:06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