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湖州师范学院积极探索“艺术+思政”创新路径

    潮新闻 张笑言 俞虹2024-12-26 09:29全网传播量637
    00:00
    00:00

    美育启智润心,当前,“艺术思政”模式正成为高校思政实践的新亮点。致力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贴学校实际情况,近年来,湖州师范学院积极探索艺术思政化、思政艺术化的创新路径,将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紧密结合,积极探索“思政+艺术”育人新路径,不断以文艺因子美化乡村环境,激活乡村资源,为推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贡献“艺术力量”。

    打造精品思政课 “艺术+思政”走进乡村

    在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的一堂《江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课上,师生们正探讨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学校注重艺术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社会责任……学校将这些思政元素融入艺术课程的专业知识教学中,把一门门生动的“乡村思政课”带到田间地头。

    学校深挖课程的思政资源,把“乡村思政课”与学校艺术学院驻村帮扶的实际案例相结合,通过设计赋能推动乡村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全面发展。课程从绪论、乡村文化调研与设计需求分析、乡村品牌塑造与视觉设计等章节入手,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品牌塑造、团队合作与项目展示等多样化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应用能力。

    “比如在《茶文化设计研究》课中,我和沈老师带领同学们深入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进行考察学习,结合现代市场需求,运用设计新思维和新时代营销策略,将自身学科优势积极融入到紫笋茶包装文旅产品中,在这堂‘乡村思政课’上,同学们运用设计新思维满足顾渚村的现实需求,实现了双赢。”艺术学院团队负责人王娜老师还介绍说,像这样的“乡村思政课”,关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等等的知识点贯穿于课程的各个环节。通过项目实践和设计赋能,这些课能深化学生对乡村振兴政策的理解,引导其形成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意识。

    “乡村思政课”现场教学

    “在品牌设计、文化符号提炼等环节中,我们的课程还强调对乡村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在设计中融入本土文化元素,增强文化自信。”团队负责人沈佳艳老师说。

    构建驻村新模式 “艺术+思政”生动实践

    2018年7月,一项名为“十箱万元”的养蜂帮扶项目在湖州后东村启动,旨在通过养蜂业帮扶10户贫困家庭。经过学校艺术学院的驻村团队的深入考察,敏锐地发现了当地蜂蜜产业存在的问题。面对问题,他们迎难而上,通过艺术介入乡村、团队驻扎乡村,不仅带来了现代农业技术,更将艺术元素融入蜂蜜品牌包装设计。“针对‘后东蜜语’品牌建设现状,我们着重分析了后东村地方性蜂蜜品牌的特色与优势,在品牌创建、资源整合及品牌推广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带队的王娜老师介绍道。

    近年来,学校依托区域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创新开展这类多样的社会实践“大课堂”。利用其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和卓越的设计创新能力,与湖州乃至全国范围内多个乡村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构建出“1+3+N”设计赋能的新型驻村模式。学院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将教学场景前移至设计一线,将专业知识与乡村实际相结合,开启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我们平时接触的思政课内容都是在书本上,而这类实践类课堂不但让我们发挥了专业知识,还体验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生命力的过程。”参与实践的学生们感触很深。近年来,学校组成的驻村团队活跃区域十分广泛,助力对象不仅涵盖湖州本地乡村,还延伸至河南的山区村落。这些村庄普遍自然环境优美,拥有独特的民间艺术与丰富的乡土文化,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面临着文化传承断层、品牌建设不足、产业模式单一、技术资源短缺等诸多困境,制约着乡村的进一步发展。在驻村项目启动过程中,团队遇到诸多挑战。如何将专业学术知识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如何平衡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审美融入、如何激发村民参与热情等等,成为驻村团队需要持续解决的关键问题。

    驻村基地团队汇报产品包装设计

    “这些实践,不仅推动了乡村文明和谐、美丽宜居,更让学生们了解了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建设过程中的思想,打开了学生的视野,对生活、对所处的时代,都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感知和认识。”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院长鲁海峰表示。

    校地共建聚合力“艺术+思政”平台领航

    今年5月,以“校地融合、艺美乡建”为主题的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2024届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展在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新荻村开幕。这也是湖州师范学院的毕业设计展首次走进湖州市乡村。走进新荻村文化礼堂,这里不仅展示了学校2024届环境设计专业68位学生的设计才华,更是一次院校与地方紧密合作的典范。

    “这些设计作品不仅体现了艺术与乡村的完美结合,更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响应和实践。毕业设计作品,涵盖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外观改造设计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现了他们的设计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刘佳妮还介绍说,学生前期深入新荻村、大溇村等地,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乡村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与村民、村领导进行深入交流,在把握乡村发展具体需求的基础上,将乡村历史文化融入设计之中,才有了这些充满生命力的作品。

    新荻村毕业作品展

    近年来,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乡村等建立合作关系,搭建“主管部门+高校+服务机构+企事业群”的政产学研融合平台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村基地,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学校注重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通过设计项目、文化创意等方式,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际推动力,助力乡村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搭平台拓渠道,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乡村思政课”设计的出发点,就是聚焦于乡村的真实需求。有了“风向标”,学院开启积极探索“党建+设计服务”工作模式,持续擦亮“艺美乡村”党建品牌。依托全省“百个艺术院系支部联村共建”项目,借力全省“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相继孵化出“艺术美乡村”“同筑共富示范村”“乡村原创设计集散地”“乡村博物馆示范点”等十余个校地共建综合设计项目,并助力获批“全国高校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先进单位”。学院还与南浔区深入开展党建联建,与长兴县顾渚村开展联村共建,在共建地建成了浙江省“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科技小院、浙江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多个产学研用合作平台。

    芳华待灼,砥砺深耕。“艺术思政”模式的大胆革新,湖州师范学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赋能乡村振兴是“敲门砖”,也是“领航旗”。未来,学校也将不断完善和优化“艺术思政”模式,确保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