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期末季,如何做好学生及家长的心理疏导工作?近日,一场“顶住压力,Duck有可为”心理健康沙龙活动在杭州市余杭区心理成长中心展开,为30名中小学生带来了科学有效的心理指导。
“顶住压力,Duck有可为”心理健康沙龙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学生们将自己视为“星星”,把“气泡”代表压力事件,“气泡”的大小和与“星星”的距离分别代表压力程度和心中的焦虑程度,在纸上画出了心中压力源的位置与大小。“绘制‘心灵星图’的过程即孩子们评估自身压力状况的过程。”心理指导教师刘芝伶表示,“这能使无形的压力具象化,帮助学生精准定位主要压力源并逐一分析,为缓解压力创造条件。”
此外,沙龙还囊括了紧张刺激的“炸弹传递”游戏、“幸运与不幸”对话游戏、“搭出情绪桥”即兴戏剧等一系列独具匠心的游戏活动,带领学生们深入探寻压力破解之道。
在刘芝伶看来,家长的压力同样值得关注。“许多家长会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考试成绩感到焦虑,他们的举动会给孩子带来额外压力。守护孩子心理健康,家长作用巨大。”
“顶住压力,Duck有可为”心理健康沙龙活动当天,一场面向家长的“家长陪跑团:考试减压锦囊”沙龙活动同步开启。家长们通过“雨中人绘画体验”等活动,认识自己的焦虑状态,并通过一场关于压力表现的深度对话,了解自己的焦虑情绪来源,以及这些情绪如何在不经意间影响孩子。
余杭区心理成长中心
今年3月以来,余杭区心理成长中心共开展线下心理健康沙龙活动31场,参与人数达800余人。骆女士已经带女儿参加了两次心理健康沙龙活动,她表示,“在孩子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这样专业、系统的心理健康服务是一剂良药。”
事实上,心理成长中心是余杭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阵地之一。今年5月,余杭区推出了“余心悆见”心育品牌,通过发布“余心悆见”小程序、组建专业的心育服务志愿者队伍、为家长提供恰当的家庭教育指导,以及保证小学段每月不少于2节、中学段每周不少于1节心理活动课等系列举措,为护航青少年心理健康搭建了家校社协同共育体系。
学生在心理成长中心进行项目体验
如何进一步提供量质并举、更专业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医教”跨界融合是其中的关键点。一方面,余杭区教育局联动余杭区卫健局等部门,以多方协同的方式打造专业的心理成长中心服务团队。另一方面,余杭区心理成长中心面向全区中小学校,推出由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等医院的专家介入的“余心驿站”。“余心驿站”以太炎中学、瓶窑中学、良渚职业高级中学三个学校为基点,形成了区域联合的心理健康服务评估网。
“专业医生团队的加入能提升心理成长中心对高危个案应对能力”,余杭区教育发展研究学院朱艳娜表示,“医教融合的形式有助于解决心理健康难题,让心理健康服务更好地走进学生、家长‘心’里。”
自今年三月以来,余杭区心理健康服务已累计惠及1000余名学生、2000余名家长,帮扶家庭超200组,解决疑难个案20项。“余杭将扎实推进心育工作,用心守护孩子们心有所依,梦有所栖,健康成长。”余杭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