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用科技的力量为它们找到“新家”!丽水遂昌发展石蛙产业奏响乡村振兴曲

    潮新闻 李晓旭 通讯员 龚隆淼 尹凌霄2024-12-24 09:45全网传播量1.2万
    00:00
    00:00

    冬日降临,群山环抱中,窸窸窣窣的蛙鸣从山洞内隐隐传来,好似大自然的私语。深入洞中,水中的蝌蚪们自在游动,每一只都显得格外茁壮。而那些刚刚完成“蜕变”的小蛙们,则巧妙地藏身于石块之间,它们在石头间跳跃、探索,似乎正在彼此捉迷藏。

    这些小蛙正是有“山泉中的活人参”之称的石蛙,在丽水市遂昌县金竹镇王村村的石蛙养殖基地,只见20多个养殖池有序排列着,池内则是成群结队的蝌蚪或幼蛙。

    石蛙蝌蚪期

    石蛙,又名棘胸蛙,是一种两栖动物,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长期以来备受市场青睐。近年来,遂昌县金竹镇依托资源优势,正推进石蛙规模化养殖,已发展成为当地特色产业。

    “待到明年底,这些幼蛙就能上市销售了,届时将是一笔不小收入呢。”王村村党支部书记唐家松兴奋地说。石蛙经济价值非常高,一般能卖到每斤150元,旺季时更是能卖到每斤180元。但按照以往方式养殖的石蛙成活率较低,再加上各种疾病困扰,产量很难实现大突破。

    石蛙的幼蛙状态

    为破解这一难题,2024年初,金竹镇成功引进了一家专业从事石蛙培育、养殖和销售的科技型企业,并依托浙江师范大学的科研优势,以“地、校、企”三方合作方式建设了遂昌石蛙科研产业园,主要用于石蛙养殖技术研发、养殖模式推广、优质种苗培育、产品精深加工等工作,从而推动石蛙产业强链、延链、补链。

    “石蛙产量要高、品质要好,重点就是做好两项工作,一是‘住’,二是‘吃’。”浙江师范大学特种水产动物研究所所长郑荣泉一语中的地指出了问题根源。

    如何让石蛙能够住好又吃好?团队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境内的废弃涵洞具有内部结构稳定、室内温湿度恒定、毗邻优质水源等独特优势,并且有蛙类生活过的痕迹。最终,废弃涵洞成为了石蛙的“新家”。

    石蛙的“新家”

    “新家”改造刻不容缓。今年6月,金竹镇开始对矿洞进行改造提升,并在1个多月后,将第一批3万只石蛙幼苗放进涵洞养殖。果不其然,回归原生态环境的蝌蚪及幼蛙如鱼得水,非常适应。4个月之后,该批次石蛙的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

    解决完“住”的问题,科研团队又在“吃”上下功夫,专门研制了适合蝌蚪和幼蛙食用的饲料“蝌蚪宝”。“以往蝌蚪都是吃南瓜等食物为主,很容易因为营养不足出现长不大、易生病的症状,‘蝌蚪宝’添加了动物蛋白、益生菌和中成药的物质,可以很好弥补原来的不足。”郑荣泉说。

    适合蝌蚪和幼蛙食用的饲料“蝌蚪宝”

    而今,通过“生态+科技”双重加持,金竹镇石蛙的产量和品质得到明显提升。为更好发挥产业示范带动作用,金竹镇还在深化“校地”“政企”合作的基础上,持续推广“公司+基地+村集体+农户”模式,以企业统一发苗、统一价格、统一收购的方式带领农户养殖石蛙,积极助力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据统计,截至目前,金竹镇王村村已养殖石蛙幼苗35000只,预计可为村集体增收7万余元。同时,该镇还争取到了66亩石蛙养殖用地,成功举办了首期石蛙养殖技术培训班,待规模化养殖后预计每亩石蛙成品产量能有750公斤,产值达到15万元。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立足优势、创新举措,按照‘科学家+企业家+服务员’多方共赢模式,深入推进‘一分地石蛙增收计划’,加快构建起石蛙全产业链发展机制,全力乡村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金竹镇党委书记陈锋表示。

    (以上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遂昌全国试点秸秆综合利用实现“变废为宝”
    遂昌县创新打造“五色棋+信用积分”监管模式 全力筑牢山区社矫“防堤坝”
    助农户搭上现代农业“快车” 遂昌农业社会化服务 持续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