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浪花丨藏在心底的美食,糯香温州

潮新闻 特约作者 吕禅 编辑 应忠彭2024-12-24 05:05全网传播量1653
00:00
00:00

温州,一座位于浙江东南的山海之城,自古以来就沐浴在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中。这里依山傍海,食材丰富,从来不缺山珍海味。因此,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温州人大胆走向“改革开放”前沿时,也带动了当地餐饮业兴旺。一时间,城里酒店、排档鳞次栉比,藏在“深闺”的点心美食,也在八方来客的涌动中逐渐闻名,鱼丸汤、灯盏糕、猪脏粉等,可列出长长的清单来,这其中,可少不了极接地气的温州糯米食。像县前头汤圆、矮人儿松糕、李大同双炊糕、得尔乐酒饭等,都因有着历史文化的沉淀,而成为糯米食系列中的知名传统品牌。

杨洲 摄

糯米食是一种俗称,指的是以糯米为主的食品。浙南温州,盛产水稻,其中糯米,正是百姓喜欢用来制作点心小吃的主角,如麻糍、汤圆、松糕、桃糕、猪油糕以及日常所见的糯米饭等。瓯江八百里,两岸的民俗文化影响深远,也赋予了当地民众善于利用食材、制作美食的智慧。这其中的糯米饭,又演变出以蒸为主要烹饪手段的点心,如炊饭、饭段、酒饭、八宝饭等。

旧时,八宝饭是温州人逢年过节宴席上的一大亮点,也是富有温州特色的糯米食在传统家宴中的一种体现。尤其是年夜饭,八宝饭属最后一道登场的“押台戏”。八宝饭上桌时,通常用大碗倒扣出来,将原先悉心压在碗底的红瓜、北枣、圆眼、桂花、莲子、葡萄干、花生仁等来个大翻身,然后再浇上一层糖水,晶莹的表面呈现出五彩缤纷状的图案,给喜气洋洋的节日再来个锦上添花。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温州民营经济的腾飞,餐饮业也跟着繁荣发展,街上的酒店排档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为了满足当代人的口味,此时的瓯菜,已有了新的定位,而传统的温州八宝饭,也凭借着厨师们的创新手法,派生出了一道新菜——八宝松饭。同样是糯米食,看似只在八宝饭三字中加了一个“松”字,但在形制上,以糕饼的模样分为片状摆在长盘上,入口松软,满口香甜。八宝松饭的推出,不仅丰富了口感,在视觉上也更贴近现代美食概念。

而在平常的日子里,温州人最喜欢以“炊饭”的形式,拿糯米来当早餐,或甜或咸,配以豆浆或豆花。这当然也属于“一日之计在于晨”的内容之一,只是忙煞了那些个开店的老板,他们得在上半夜将糯米洗净泡好,再于凌晨时分把糯米放在大灶的蒸笼里蒸熟,如此才能给来吃早点的每一位顾客端上冒烟的“炊饭”。

说炊饭,其实就是糯米干饭的别称。一个炊字,在温州话里,含有“干蒸”的意思,即虽隔水而蒸,但糯米的颗粒相对干的,是凭借着热气的流动而膨胀发熟的。炊饭是温州民间的特色早点,炊饭衍生出来的还有一样——饭段,是将蒸熟的炊饭拿毛巾包裹后,用手捏成一段条状饭团的糯米早点,适宜那些赶着要上班上学的人。常见一些个路人,未进炊饭摊儿,隔远就喊一声:“老板娘,来个饭段!”“好嘞!”店里立马传出老板娘清脆的回音。这是赶急之用,可以边走边吃。而这一喊一答,恰似这座繁忙城市的早晨所奏响的一段过门音乐。

炊饭摊儿,也是温州人的习惯叫法,指的就是路边那些专卖糯米饭的早餐店铺。在温州街头,有名气有品牌的炊饭摊儿很多,如三姐妹、兄弟等,取名很接地气,还有如鼎汁、汉忠等,便带些儿港澳风情。同样的炊饭,但各店在细节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所以也拥有各自的顾客。

温州人的勤劳是有口皆碑的。古有“鸡鸣布”,讲的是温州妇女贪早摸黑勤俭持家的故事,如清代瓯江竹枝词中所吟,“纺织辛勤昩旦兴,鸡鸣吉布计升升。”而今之“炊饭”,同样也能从生存的角度折射出温州人的辛勤。开一家炊饭摊儿,必定是要赶大早营业的。每当城市的天空蒙蒙发亮,街头巷口的那些炊饭摊儿便已灯光明亮热气腾腾,那阵阵糯米与豆浆的香味扑面而来,总能激起过路人的食欲。

想做好能吸引顾客的炊饭,店家则须提前十来个小时做足准备,早一天晚上要先将糯米洗净并浸泡个把小时,然后在天亮之前,将糯米放在蒸笼里进行长时间的蒸。这还不包括那些要在贴板上“哚哚哚”剁碎切丝的辅料,以及必配的豆浆与豆花。拿行话来说,做炊饭,不仅只是一个熟字,关键还在“蒸功夫”上。要让水蒸气透过每一糯米颗粒,让其散发出独有的浓郁米香。一碗养眼又好吃的炊饭,必是富有弹性而不粘口,糯米颗粒的相互间呈若即若离之状,粘而不连,油光透亮。

炊饭分甜咸两种。甜饭相对简单一些,白糖黑芝麻,讲究点儿的还有猪油。咸饭丰富多彩。生烫肉,香菇丝、虾米,榨菜、油条碎末等等,这些佐料往碗头上一浇,整碗的糯米也因为吸收了肉汁香料而变得格外美味。豆浆是炊饭的“标配”,也有咸甜之分。咸的会撒上些紫菜、葱花,也可应顾客需求,往浆里打上一个蛋花。甜浆则与甜饭一样,简单明了,口感上追求的是以大豆的清味,来与糯米相伴生香。当然,倘若要想吃上精美的甜饭,那就得轮到温州酒饭登场了。

酒饭,顾名思义,即是让酒与饭两者相融并相得益彰一种糯米食。在浙南民间,糯米与黄酒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可合作酿酒,或相互替对方增色。而酒饭,就是后者作用下的产物。简单地看,酒饭似乎是炊饭与八宝饭的完美结合,但确切地说,实是传统八宝饭的再一次提升。而且,倘若要追根溯源的话,竟也属于因老酒的介入派生出的一道浙南传统滋补美食。

在温州,但凡能做酒饭的餐馆都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方法和秘方,有些秘方还是祖传的。如在“浙江老字号”得尔乐酒店,酒饭即是作为一道独家的省级“非遗”食品而赢得了名声,其饭品质细腻,香韵独特,颗粒饱满而剔透,透现出古色古香的风味,故此也成就了许多食客进店必点的菜肴。

而作为酒饭,能标上“非遗”,显然与古老的地方民俗有关。

把时间拉回早年的温州乡间,每到日头偏西,田头劳作者总会收到亲属送来的点心,如馒头、炒饭或面条什么的。此类点心,温州话俗称“济力”,义同加油,亦即让劳作者补充能量的意思。有趣的是,在田间,甚至耕牛,也要喝点儿老酒来“济力”。而酒饭,当属“济力”中的“稀品”。毕竟糯米是米中的贵族,素有滋体补身的说法,更重要的是,制作酒饭的工艺较之其他点心要复杂得多,非人人都能做的。

所以,当时间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当酒桌里端上散发着酒饭那特有的香韵时,温州的糯米食,又拓出了一条向着美食时尚延伸的路径。此时的酒饭,似乎正是在现代与古典的对话中,借着创新理念,赢得了食客的赞许。它不只是食材、技术、乡土的三合一,更是一种乡土文化的现代表现。在厨师手里,酒饭可非旧时果腹的“济力”,他们在保留传统制作技艺的同时,尝试着加入一些新的元素,使其成为能产生效益的美食。同时也表明,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糯米的加工制作技艺在民间不但得以传承,而且还最终被搬上餐桌酒宴,成为了温州糯米食的一记亮丽的文化符号。这既印证了温州人对于美食的一种追求,无形中也传播了瓯菜的文化精髓。

AI生成照片

酒饭,或者说“升华版”的酒饭,除集诸多食材于一身,其制作是颇为讲究的。糯米是用本地的,如文成、瑞安、瓯海等山区的,除了用特定的方法进行泡发,当然还有很多别的诀窍,据说其步骤之繁琐,通常家庭或街上的炊饭摊儿是不会做也不愿去做的。其他配料则有桂圆、黑枣、葡萄干、黑芝麻等,每一种食材的选择与处理都有独到的要求。比如桂圆肉要经过烤制,黄酒必定要选陈年的绍兴某个牌子等。只待各种食材在蒸汽里长时间的融合后,再移往精致的瓷盘里,那一刻,一眼望去,就已激活了你舌尖上的味蕾。

今日温州,糯米食已成为温州餐饮业的一张名片,每逢节日设宴,或邀请外地来访客人,餐桌上总少不了糯米食的点缀,诸如酒饭、猪油糕、油泡圆、捣镬团等更是以特色招待菜的角色出现。可以这么说,温州人的糯米食,已不仅是点心美食,更是一种地方民俗文化的反映与见证。它见证百姓餐饮生活的变迁和发展,也反映了传统文化在传承上所体现的智慧、匠心和创新精神。

相国

作者简介:相国,笔名吕禅,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温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温州市鹿城区作协名誉主席。1982 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巷弄夹儿里的天空》《香草叶》及地方文化读物 《温州老街坊》曾分获温州市第四、 五、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大型图书《瓯馐》获浙江省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曾连续三届被评为温州市鹿城区优秀拔尖人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