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产业互补,校地合作联动,强村公司牵引。近年来,绍兴市柯桥区湖塘街道以党建联建为纽带,以优势产业、产学研结合,上下游供应链等为切入口,做大做强文旅农融合文章,推动乡村振兴共富。
杨梅是柯桥湖塘街道的特色产业、富民产业。去年,湖塘杨梅产量约1700吨,产值约1850万元,拉动周边采摘、餐饮、住宿等关联消费900余万元。
湖塘杨梅虽然品质上乘,但因品种迟熟,削弱了市场竞争力。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政府积极引导,梅农们开始迈向现代化智能大棚种植。其中,该街道型塘村是最早也是最快推进智能化大棚种植的村庄。智能化大棚可以模拟出适宜杨梅生长的环境,实现杨梅品质与产量双提升。
但智慧化大棚存在前期投入大,技术难度高等问题。在湖塘街道牵线下,型塘村与同为杨梅种植大村的古城村进行党建联建,以党员干部宣讲演示等方式,高效推广杨梅种植的经验方法。
“这里是以草菇、鲍鱼菇为代表的高温菌菇。”介绍起大棚里的菌菇,湖塘街道兴华村的“90后”村党总支书记沈建强满眼认真,水稻与菌菇轮作模式,使得一田有了两用,“冬闲田”变成了“致富田”。沈建强介绍说,这数百亩的轮作生产基地是一个多方合作的“共富工坊”。在驻村指导员的牵线下,该项目得到街道强村公司、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多方面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该项目通过在农田上创新轮作方式,有效提高亩产值,增加村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该村的驻村指导员每周以“民情夜访”的形式,深入村民之中,听取村民代表、村党员等相关意见,在“浙里兴村治社”应用上的驻村指导员模块及时做好记录。
除了菌菇外,型塘村还种植了数百亩高粱和油菜花,大规模种植高粱油菜使得田间一年四季都有了色彩。据了解,湖塘本身就有杨梅、桂花等特色农业旅游资源,但过去这些都很难“出片”。如今高粱、油菜花这些带有强烈色彩的作物,弥补了之前的缺憾,也吸引了很多周边居民前来郊游打卡,推动乡村旅游。
为了更好地规划湖塘乡村旅游,湖塘街道与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开展校地合作,充分发挥高校资源,将湖塘街道打造成为该校研学基地。自合作以来,该校师生已经为街道提供了多套乡村全域旅游提升方案,街道根据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做了诸多提升。
坐拥鉴湖水源头,湖塘是中国最大的黄酒产地之一,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等多家龙头企业在该街道设有生产基地。该街道通过与酒厂开展合作,在驻企服务员的牵线下,酒企每年生产完黄酒后,留下的酒糟经过处理作为养料培养菌菇。
湖塘街道的杨梅、高粱等农作物,则成为会稽山、浙初原等酒厂的酿酒原材料,使得农民的收益有了进一步保障。
据了解,湖塘街道依托街道强村公司平台,以香林村为牵头村,兴华村、永信村、型塘村、岭下村等4个拥有特色产业的村为联建村,联合高校、企业、合作社,建立“富桂香林”党建联建机制,研商“一村一策”方案,有力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