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余姚:小作坊提质升级 老味道持续飘香

    潮新闻 通讯员 周吉江 赵科科2024-12-20 07:03全网传播量1758
    00:00
    00:00

    在欣赏梁弄的迷人风光之后,你可以前往水钦坊,亲自体验五彩面的制作工艺,并将这份独特的五彩面带回家;来到朗霞,你可以踏入余姚苔姐食品厂,去感受一下手工制作粽子的魅力;到了陆埠,你可以去恒烨豆酥糖厂,品尝甜蜜芳香的豆酥糖……这些独具特色的食品小作坊正成为城市的美食名片,让人们回到了“小时候”。

    小小作坊不仅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美食的深情记忆,也是城市“历史味道”的见证者。然而,由于普遍存在的“低、小、散”问题,小作坊也成了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自2022年起,余姚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整合本地食品小作坊资源,探索综合治理改革新模式,打造发展示范样板,助力解决发展难题,推动标准化、文旅化、数字化、阳光化建设,力求在传统美食与放心消费之间搭建桥梁,让老味道持续飘香。截至目前,该市共取缔违规食品小作坊50余家,创建5S管理小作坊42家、文旅化小作坊15家。

    严监管,让小作坊焕发新面貌

    曾经,一些小作坊因场地狭小、设施简陋而卫生条件堪忧,脏乱的加工环境和不规范的操作流程不仅威胁着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也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为了使小作坊焕发新面貌,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强化监管,推动小作坊的规范化经营。执法人员深入一线,对食品小作坊卫生环境、操作规范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排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小作坊坚决予以取缔,并加大对生产条件较差及有抽检不合格记录的小作坊的监督抽检力度。对于监督抽检不合格的小作坊,严格按照程序规定开展工作,包括停止生产同品类产品、排查不合格原因、召回同批次不合格产品,并在整改完成后提交整改报告,待复查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

    此外,还重点查处未经备案生产食品,使用非食用物质、超过保质期或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对拒不整改或对抗执法的食品小作坊予以严厉打击,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的权益。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余姚市市场监管局还按照“一坊一策”的原则,积极开展阳光食品作坊建设。截至目前,已成功创建20家阳光食品作坊,并成功申请民生实事优质项目1家。这些作坊在生产加工的关键点位安装了视频监控,实现了生产加工全流程的透明化。

    泗门镇陶家路村华仔酱腌菜坊的加工车间一片繁忙景象,工作人员正忙着根据订单抓紧包装酸菜、雪菜、榨菜等酱腌菜产品。这些酱腌菜产品将以最快的速度销往香港及东南亚等地。华仔酱腌菜坊负责人陆永华表示,今年安装了视频监控后,销售商们对生产、包装环境十分满意,纷纷下单并希望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强帮扶,食品小作坊焕发生机

    朗霞街道经营户吴苔凭着多年制作粽子的手艺,“顾客群”不断扩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吴苔决定扩大生产规模,于是,她在今年4月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提出了求助。

    在收到吴苔的求助后,余姚市市场监管局迅速行动,从规划、建设到验收,全程进行了主动介入和点对点的“备案前指导”。这一系列的帮扶措施,不仅让吴苔在粽子旺季前顺利拿到了营业执照,更让她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吴苔说:“感谢市场监管部门的靠前服务,今年我们首次定制了印有‘苔记粽子’的礼盒,这为我们进入商超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小作坊与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市场监管部门对食品小作坊的规范化管理尤为重视。对新备案的食品小作坊,余姚市市场监管局提前介入,按照《食品小作坊通用卫生规范》的要求提出具体的帮扶意见,并指导小作坊按照意见完成硬件建设。

    在帮扶过程中,余姚市市场监管局不仅关注小作坊的硬件设施建设,更注重提升其管理水平。该局在系统排摸的基础上,形成实施“5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现场管理的培育名单。监管人员深入各个小作坊,结合具体生产类目,指导小作坊完善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制作统一的相关管理制度、清洁责任图等标识标牌并上墙,经常性组织专题培训,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陆埠恒烨豆酥糖厂负责人宋郑成对此深有感触。他表示,自去年年底开始,在市场监管部门的深入指导下,豆酥糖厂实施了“5S”现场管理,不仅食品生产的环境卫生得到了显著提升,原料的采购、贮存、生产加工、产品包装等关键环节也得到了严格的把关。这使得消费者吃得更放心、更安心,也进一步提升了陆埠豆酥糖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抓布局,小作坊实现“园区化”管理

    在低塘街道,一个崭新的熟牛肉加工小作坊园区正以其规范、整洁的面貌,悄然改变着传统的牛肉加工行业。周国伟,一个在牛肉加工售卖行业摸爬滚打了30多年的老手,对园区的环境赞不绝口。他回忆起以前的日子:“以前,我们切割、蒸煮、冷藏都是在家里进行的,空间有限,分区不严,宰杀生牛也在院子里,环境真的很差。”现在这一切都成了过去式。

    余姚市市场监管局从2023年开始着手布局熟牛肉加工小作坊园区建设,依托市定屠中心的场地,对小作坊的场所布局、设备设施提出了严格的准入要求。现在走进园区,统一的屠宰区、清洗区、分割区……每个区域都划分得清清楚楚,宽敞明亮的生产环境让人眼前一亮。独立的熟肉蒸煮区内,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完全满足了熟牛肉加工的需要。这种“统一屠宰、统一加工、统一供货、统一管理”的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更在源头上确保了食品安全。

    更重要的是,熟牛肉加工小作坊园区的创建,打通了生熟牛肉从养殖场、屠宰场到菜市场的全过程监管链条。园区管理单位统一对该批生牛进行圈养尿检,严格排除病牛、瘦肉精牛、注水牛等不合格生牛。这样一来,肉品原料可溯,熟牛肉加工过程可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得到了进一步压实,流入市场的牛肉再上了一把“安全锁”。

    重引导,让小作坊有故事可讲

    位于三七市镇的大霖山村的“大霖山坊”内,负责人陈业正满怀喜悦地分装香气四溢的杨梅酒,准备供应给各大酒店。他的笑容中透露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今年的年销售预计会突破200万元,这可是去年的两倍啊。”这一喜人成绩的背后,不仅凝聚了陈业的辛勤汗水,也离不开市场监管部门多次上门指导与支持。

    余姚作为中华杨梅的发源地,杨梅种植历史悠久,但杨梅季短暂,销售难题一直困扰着梅农。2004年,陈业从西藏退伍回乡。面对这一现状,他萌生了杨梅酒深加工的想法。得益于父亲传承的杨梅酒制作工艺,陈业整合了本村300余亩土地种植杨梅,并兴建了标准化的小作坊厂房,注册了“大霖山坊”品牌。

    起先,“大霖山坊”只是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小作坊。在市市场监管局的引导下,陈业的小作坊逐渐走上了文旅化的道路,不仅成功申请了文旅化小作坊的称号,还将杨梅酒的制作技艺申报为非遗项目。

    今年的杨梅季,“大霖山坊”热闹非凡,游客们纷至沓来,参与杨梅采摘、杨梅酒制作体验活动,感受杨梅酒的文化魅力。陈业还亲自演示如何浸泡杨梅酒,传授其中的文化与技巧。游客们纷纷表示,这样的体验增加了自己对杨梅酒的认识和喜爱。

    近年来,余姚市市场监管局借力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的东风,深耕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小作坊的文化内涵,引导特色食品作坊将产品价值从“加工价值”向“文化价值”转变。为此,该局引导有条件的小作坊增设加工参观体验区,构建集历史文化传承、加工参观体验和休闲旅游购物等为一体的沉浸式场景。这种以“以坊带旅、以旅促坊”的新型产业生态理念,让小作坊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

    除了“大霖山坊”,宁波河姆渡稻香园食品有限公司等文旅化水平较高的小作坊也起到了标杆作用。这些小作坊通过挖掘自身的文化内涵,打造特色产品,实现了“有故事可讲”。

    小作坊正逐步由“小散低、脏乱差”向“小而精、名特优”转变,但是脚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一步,余姚将继续探索小作坊治理模式,大力推动食品小作坊规范发展和转型升级,把散落在乡村、街头巷尾的食品小作坊“扶”上共富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