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浙江文学榜(2021—2023)报告文学上榜作品:朱晓军《中国农民城》

    潮新闻 记者 宋浩2024-12-19 11:59全网传播量3万
    00:00
    00:00

    12月2日,浙江文学榜(2021—2023)正式发布,共涵盖特别荣誉榜、长篇小说榜、中篇小说榜、短篇小说榜、诗歌榜、儿童文学榜、散文杂文榜、报告文学榜、文学评论榜、网络文学榜、文学翻译榜等十一张榜单。

    浙江文学榜(2021—2023)由浙江省作家协会对浙江全省2021至2023年三年内创作、发表的文学作品进行评审并发布,以鼓励浙江作家不断攀登文学高峰。浙江作家公号和潮新闻将持续对话上榜作者,带领读者了解优秀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


    作品简介:

    中国近代城建史上有两大奇迹,一是深圳,二是龙港。

    上世纪80年代初,鳌江南岸的方岩下是一“灯不亮,水不清,地不平”的小渔村,没有电,没有公路,民谣凄然唱道,“方岩下,方岩下,只见人走过,不见人留下。”1984年龙港农民集资造城,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街道随之出现……他们创造了“龙港速度”,为中国城市化和共同富裕提供了浙江路径与经验。

    作品评语:

    《中国农民城》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纪实佳作。作家朱晓军深入挖掘,将一座农民城的崛起历程清晰呈现。它聚焦平凡农民,他们带着质朴与勇气,冲破重重困境,在时代的舞台上书写传奇。从荒芜到繁华,从乡村思维到城市理念的转变,书中都有细腻刻画。字里行间满是农民们的汗水与智慧,让我们见证了一个群体如何以非凡毅力缔造不可能。阅读此书,仿佛置身那段热血岁月,深刻感悟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力以及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磅礴力量。

    创作谈:

    龙港是中国乃至世界惟一靠农民集资建起来的城镇。

    当年,那片土地一片滩涂,一丛芦花摇曳着道不尽的荒凉。沂南过去很穷,农民时常逃荒讨饭。在龙港镇委、镇政府的发动和组织下,掀起了一场农民集资建城的高潮,三年后戳起一个城镇,五年成为温州市首个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乡镇。龙港人民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从落后时代、跟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史剧。”

    为挖掘真相,再现这一史剧,我先后采访近百人,有当年的县委书记胡万里、县长刘晓骅、镇委书记陈定模,及以当年的镇委、镇政府干部十几人,还有几十位集资建城的农民,如两手攥空拳带着家人到龙港创业的陈细蕊等人。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和底线,也最高境界。真相挖掘是艰难的,采访、调查耗时近两年的时间。对存有争议的情节、细节和场景,从采访三五人,到七八人,甚至十几人。“耳听未必是真。”记忆是有选择的,讲述是有主观倾向的。对素材要分析、鉴别、选取。我先后查阅苍南县和龙港镇的红头文件、重要会议纪要,以及龙港镇委、镇政府的会议记录,对文中涉及的自然环境或场景一一观察、感受、体验、想象和联想,哪怕时过境迁,面貌全非,也要到现场感受一下。

    采访录音听了一遍又一遍,并按原话整理出文字。按时间与逻辑进行梳理,这是我多年养成的习惯,不这样就找不到感觉,就像行走于云端,心悬着,不踏实。录音是很难整理,尤其是年过古稀的采访对象,他们的普通话说得很差。为此,我买了本《蛮话词典》,不时查阅。这样有时录音上的一句话还要反复听数遍,有时不知所云,只得从头再听,像蚂蚁啃骨头似的整理出几十万字。

    既然写农民集资造城就写出群雕式的效果,可是,这些农民相互之间没有直接联系,难以拢起来,搞不好会散掉,成为一部故事集,有违初衷。最后,选择数条叙事线并进,将叙事线外的人和事为背景穿插,以保证作品的完整性,有序性,符合叙事弧线。

    在写作中,我选取一些最能体现他们性格、情感、观点的原话。因此在这部作品中,时常能看到“在采访时,他说”的表述方式。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浙江文学榜(2021—2023)文学评论榜
    相关新闻
    浙江文学榜(2021—2023)中篇小说上榜作品:黄立宇《马厩岛》
    浙江文学榜(2021—2023)短篇小说上榜作品:斯继东《传灯》
    浙江文学榜(2021—2023)短篇小说上榜作品:徐衎《漆马》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