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禾商向“新”力②丨台华新材沈俊超:90后“二代”如何让传统企业“另起一行”?

    潮新闻 记者 谭晓锋 见习记者 戴佳轶 2024-12-19 01:48全网传播量1.8万
    00:00
    00:00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向“新”而行的一年。11月以来,浙江提出以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关键路径,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而嘉兴作为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首批试点城市,聚焦“135N”产业集群,深入推进“两化”改造提质提效,推动智造创新强市迈出新步伐。浙江日报嘉兴分社(红船分社、长三角分社)联合嘉兴市工商联推出《禾商向“新”力——系列企业家访谈》栏目,深入产业前沿,通过实地探访与深度对话,近距离观察并展现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变革、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 

    【人物名片】沈俊超,1991年5月出生,现任台华新材董事。2015年8月起历任浙江台华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染整事业部销售经理、市场部经理,2019年4月起任台华新材总经理助理、上海办事处负责人,2021年3月起任浙江台华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昌事业部副总经理,2022年7月起任浙江台华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化纤事业群化纤运营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

    90后的沈俊超身上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成熟与稳重。

    2002年,年仅11岁的他跟随父亲来到王店,目睹了父亲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将台华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逐渐发展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那些岁月的辛勤与汗水、不懈与坚持,都在沈俊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如今他接过了父辈的接力棒,不仅继承了台华的优良传统,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前瞻性的思维,带领台华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在行业的前沿。

    产品链转向价值链

    2015年本科毕业后沈俊超加入台华,主要负责对接国内外知名运动品牌,并在面料领域进行销售。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制造型企业与品牌需求之间存在“语言障碍”。面对这一挑战,沈俊超想要有所改变。

    2018年,在他的推动下,台华成立了市场部和成衣设计研发中心,这一创举标志着台华正式从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变。

    “我们不再仅仅提供面料,而是将面料转化为成衣,进行具象化的展示。”沈俊超说,“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可以更直接地与品牌对话,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在梭织领域进行产品的推广和交流。”这一转变,不仅增强了台华与品牌之间的粘性和信任,更为台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先机。

    同时,台华还完成了从产品链向价值链的转型。在中国众多的制造型企业中,许多企业仅关注自己中间环节的开发,而台华则致力于全产业链的整体开发。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开发透明度和效率,还形成了35天从纱线开发到最终成衣的完整产品开发周期。这一速度,在行业内堪称顶尖。

    视创新为核心动力

    在沈俊超的带领下,台华始终将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从纱线开发到最终的成衣展示,台华利用了大量先进的制造工艺,引进了众多先进设备。特别是在2017年A股主板上市后,台华更是进行了革命性的设备和产能提升,将许多进口面料和进口材料替换成了国产,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2006年,台华引进了国内第一条PA66(尼龙66)的民用纺丝生产线,这一创举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依托于PA66面料高耐磨、高强度以及颜色上色饱满的优势,台华进行了大量的上下游产品拓展性开发。如今,这款面料已广泛应用于瑜伽服、户外装备以及国家奥运队的比赛用服等领域,成为市场上的明星产品。

    2020年,台华紧跟市场需求开始研究凉感材料,国际上对于材料的降温效果有一个衡量标准叫做瞬间接触凉感值,一般来说,在棉类和涤纶类产品上,它的凉感值大约在0.12-0.15之间,而台华的凉感材料突破了0.3的技术,这个极值相当于冬天从冰柜里拿出来的饮料触感。

    近年来,凉感防晒品类在市场上爆火,台华凭借其在凉感材料领域的深厚积累,成功与蕉下、小野和子等网红品牌达成合作,材料合作量突破亿元级别。该款材料在今年出货量已超1万吨,如果制成衣服,数量可达近9000万件。

    同时,在家纺领域,亚朵星球、罗莱家纺等知名品牌也采用了台华的凉感锦纶材料,进一步验证了台华在创新方面的实力。

    让传统企业“另起一行”

    在沈俊超看来,企业的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2019年巴黎协定签订后,各国对地球升温的生态环保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纺织材料领域,许多服装因不可循环、不可持续使用而面临被焚烧或流入第三方国家的命运。针对这一问题,台华在2021年投入约30亿元资金,研发了绿色多功能锦纶新材料,产品生产首次突破国内技术壁垒,开创了国内化学法回收锦纶的先河。

    此前锦纶材料主要来源于开采石油后对其的炼化,但石油开采对于地球的破坏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影响很大。

    这款锦纶材料的主要特点就是减少了对原生石油的依赖,每生产10000吨的环保切片就可以降低90%原生锦纶生产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对地球环保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项目已在2024年6月份开始量产,并与优衣库、Zara等下游品牌展开了合作开发。

    沈俊超说:“中国的制造业从不是夕阳产业。”从制造到服务、从产品到价值、从创新到发展,台华的每一步跨越凝聚了两代浙商人的共同探索。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