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吃到发霉的百草味面包宫缩入院”一事近日连续登上热搜。一开始,“孕妇”“发霉面包”“宫缩入院”这些关键词,个个都敲打在公众的心坎上。只不过,共情的激愤还没消退,网友们就惊愕地发现,“受害人”竟然道歉了,原因是该事件“纯属虚构”。反转来得如此之快,想不热都难。
从那封道歉信里可以得知,该事件有几个关键点:第一,所谓“孕妇”的身份,是当事人伪装的,目的是利用这一身份获得更多同情和支持;第二,所谓的“发霉面包”,是当事人使用墨水、毛发等物品伪造的;第三,所谓“宫缩入院”,那更是子虚乌有,是当事人为了向百草味敲诈勒索、获取不当利益虚构出来的,其中还包括了伪造入院单等行为。当事人在道歉信中表示,自己向百草味致以最诚挚、最深刻的歉意。
但问题是,这样一桩备受关注的网络事件,真的凭一封道歉信就能案结事了吗?显然不是的。
已有多名法律界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指出,当事人的行为已经涉嫌敲诈勒索,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对于敲诈勒索,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都有相应处罚,轻则拘留罚款,重则构罪上刑。退一步讲,即使不构成敲诈勒索,该当事人的行为也是很典型的编造、传播网络虚假信息,同样涉嫌违法犯罪。与此同时,百草味的企业声誉也很可能在事件中受损,故而当事人或还将面临承担企业主张的赔偿损失、恢复名誉等民事责任。
简而言之,该事件背后牵涉到的诸多法律责任,绝不是一句道歉就能轻飘飘带过的。当年的热播剧《流星花园》里有一句很出圈的台词,“如果道歉有用,还要警察干嘛”,说的就是这个理——道歉固然必要,但法律更该亮剑。
涉食品安全领域的“造假”索赔,并不是多新鲜的一个话题。2023年12月,央视《今日说法》就报道过张某等四人团伙频繁以餐饮内异物为由的敲诈勒索案例。相关人员为向餐饮经营者获取高额“维权索赔”,多次施展吞食铁丝、铁片的“苦肉计”,凭借胃镜检查报告,以自媒体曝光、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等手段,利用商家息事宁人的心理多次索赔得手,先后向不同省市40多家经营者敲诈勒索20余万元。上海市消保委今年年初也发布了相关文章,列举了诸如“女顾客从网上下载照片后,以餐饮中吃出塑料片将小孩嘴角划伤为由索赔”“人在西安却在全国18个省市都点过外卖,半年内竟有200多次吃出‘异物’索赔的记录”等多个案例,并指出,此类“造假”行为扰乱市场秩序,冲击社会诚信,严重影响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推进社会共治,其中重要一环就是依法加强刑事打击,使造假者付出高昂的违法成本,形成有效震慑。
应当看到,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网络社交平台高度发达的今天,涉企负面信息,尤其是诸如食品安全等公众关注的话题,往往容易引起舆论浪潮,继而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发展。一些不法分子更是利用这一点,大肆“造谣引流”“舆论敲诈”,严重侵害企业合法权益。这次的“孕妇吃到发霉的百草味面包宫缩入院”事件中,百草味的应对被一些网友称为“教科书般的范例”,不回避不推诿,直面问题,积极自查且配合调查,诚恳沟通又有节有理,最终还了自己一个清白。这也给广大企业提了一个醒:只要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就“身正不怕影斜”;遇到事情,不能老想着“花钱消灾”,而应坚决拿起法律武器维权,这既是保护自己,更是保护整个营商环境,因为“法治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据潮新闻等媒体报道,目前当事人已删除了此前关于百草味存在质量问题的帖子,更换了社交平台的名字,但该事件不应就此画上句号。建议企业方面该报案报案,该起诉起诉,有关部门更应及时主动介入,依法依规作出处理。这既不是小题大作,更不是得理不饶人,而是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