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浙江文学榜(2021—2023)正式发布,共涵盖特别荣誉榜、长篇小说榜、中篇小说榜、短篇小说榜、诗歌榜、儿童文学榜、散文杂文榜、报告文学榜、文学评论榜、网络文学榜、文学翻译榜等十一张榜单。
浙江文学榜(2021—2023)由浙江省作家协会对浙江全省2021至2023年三年内创作、发表的文学作品进行评审并发布,以鼓励浙江作家不断攀登文学高峰。浙江作家公号和潮新闻将持续对话上榜作者,带领读者了解优秀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
《廊桥笔记》
作品简介:
《廊桥笔记》是一本关于廊桥的文化随笔。作者亲历十多个省市、数百座廊桥,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了中国的五大廊桥群,十七座典型廊桥,梳理了廊桥两千多年的曲折历史,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对廊桥的制作工艺、发展历史、宗教信仰、保存状况等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将自己寻访过程中的故事融入其中:对廊桥建造、保护背后一个个动人故事进行了深入挖掘。书中配图精美,很多现已不存的精美廊桥照片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作品评语:
这是一个作家对穿越千年民间器物的凝视,是一个田野工作者考察三百多座古廊桥后的汇萃和升华。鲁晓敏的魂在廊桥,鲁晓敏的根在民间,在浙西南的山水秘境。执着和热爱,成就了这册《廊桥笔记》。
鲁晓敏
创作谈:寻找失落的“飞虹”
我出生于浙西南丽水市所辖的松阳县,距离我家不远处,有一座建于清代的廊桥——南山桥,它是我小时候的玩伴。在我曾经工作过的小镇玉岩,坐落着一座建于明代的国保廊桥——普济桥,我每天都要途经它。廊桥,在我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建筑,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奇特,哪怕精雕细刻的普济桥在我眼里也不过如此。
2012年初,我应邀撰写了《中国廊桥——跨越两千年的交通图腾》一文,并在当年第5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刊登,这是一篇36页图文并茂的长文,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了少为人知的中国廊桥。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我钻进故纸堆里搜寻全国廊桥的踪迹,找到一座就在地图上标注起来,无数“失落”在山水远方、时间深处的“水上长虹”浮现而出,最终形成了一张布满密密麻麻红点的“廊桥地图”。至此,我定下决心,从图上出发,去探访那些散落在大江南北的真实“飞虹”。
我给自己划定了一个时间表,争取花10年的业余时间里走遍这些地区,走过这些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廊桥。远的地方利用长假,近的地方利用双休,按图索骥,行程数万公里,从东南沿海到青藏高原,从长城内外到西南边陲,从江南水乡到渭水之滨,几乎穿越了祖国的半壁江山,实地探访了三百多座古代廊桥。
当那些在电脑屏幕中展现过的美妙身姿、或者从未发现过的隐秘身影真实地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有着旧友重逢的欢欣,也有着失散相逢的惊喜,更有着难以抑制地震撼。
可以说每一座廊桥都是传统中国的缩影:廊屋和拱架多由榫卯结构组成,这是中国木构建筑的精髓;廊桥多坐落在水口,与山水形成呼应,这是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在建筑中的具体呈现;桥体上下密布石雕、砖雕、木雕,简直就是三雕博物馆;廊屋中多有门额、对联、彩绘、墨书等等,加上名人官宦题碑题匾,此刻化身为艺术长廊......
每走访一座廊桥,我都会为它整理出一份详实的“廊桥档案”,包括地理方位、长宽高、始建、重建年份等基础数据,更为重要的是挖掘廊桥的文化内涵、历史典故、非遗传承以及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并用文学的语言将它们一一书写在我的笔记当中。久而久之,跨时空,跨地域,构建出一幅中国廊桥的文化寻访图景。
一步步走来,一字字敲击,或欣喜,或伤感,或无奈,或艰辛,或充满希望,累积成一册《廊桥笔记》。我在书中对廊桥的发展历史、风水文化、宗教信仰、生存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对廊桥建造、保护背后的一个个动人故事进行了深情地讲述,揭开了不少悬疑、隐秘和事实。读者还可以在本书中欣赏到状如飞虹的浙闽廊桥、粉墙黛瓦的徽州廊桥、亭桥一体的侗族廊桥、造型古朴的客家廊桥、气势雄浑的西南廊桥……辅以摄影师吴卫平等人的专业照片,以及精美的彩色插画,最终形成一本集散文、摄影、插画为表现形式的阐述中国廊桥的专集。期待着,通过本书引发更多人对廊桥保护的关注。
寻访廊桥之路,还在脚下延伸,接下来我将笔触聚焦到浙闽交界一带的廊桥,这一区域是我国廊桥数量最多、质量最高、品种最齐全、保护最好的区域之一,那里,还有无数的可能在等待着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