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歌舞剧《陌上花开》首演,这一幕让许多观众泪洒现场

    潮新闻 刘俏言2024-12-15 09:07全网传播量26.1万
    00:00
    00:00

    12月14日晚,歌舞剧《陌上花开》在临安首演,全场座无虚席。

    《陌上花开》由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崔巍担任主创,杭州歌剧舞剧院编排,是崔巍导演继《遇见大运河》后,推出的第二部基于杭州本地历史文化创作的歌舞剧,演出结束后的掌声,是舞台上下演员和观众的共鸣。

    故事从留学归来的青年讲起,跟随他穿越时空,“衣锦还乡”“钱王射潮”“陌上花开”“纳土归宋”一幕幕经典的吴越国历史故事在舞台上被重新演绎,撼动人心。

    传统文化和歌舞剧的碰撞从来都是当下流行的艺术表达,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角解读《陌上花开》,笔者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经典的重现,更是文化代代相传后,在当代涌现出的闪亮火花。

    没有台词的演绎

    情感在流动中升华

    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歌舞剧,在大幕刚拉开时,或许会有些“摸不到头脑”。

    伴随着钱氏家训的诵读声,留学归来的青年初登场,他和钱王相遇,全程没有台词,仅有音乐和演员的肢体演绎。

    但不必着急,当吴越国的“父老乡亲”们一齐登台,画面瞬间明朗——传闻中的“东南乐土”不过如此了,明快的音乐和欢喜的团圆场面,把千年前的那份安宁和快乐传递出来,所谓“衣锦还乡”,莫过于看到众生皆乐、幸福美满后的那份喜悦。

    此时,歌舞剧的魅力便显现了出来,文字和书本里描述的历史经典是具体的、理性的、写实的,而歌舞剧所传达出的更多是抽象的、感性的、写意的,它更能调动你的情绪,让你不自觉地走入这个氛围,和贯穿全剧的那名留学青年一起,带着好奇心,去探寻更多发生在吴越国时期的故事。

    于是,在“钱王射潮”章节,你能跟随激荡的鼓点,看到他们与天搏斗,胜天半子的决绝;在“陌上花开”章节,舒缓的音乐又能迅速让你放松下来,看钱王如何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夫人,走向自己的子民,在坚硬的外壳下那颗柔软又包含大爱的赤诚之心。灯光舞台场景的切换,像是走马灯一样将72年的吴越国历史凝缩,而后又在“纳土归宋”这一章节定点,达到高潮。

    没错,“纳土归宋”相比于悲壮的牺牲、国破家亡的覆灭,似乎少了些戏剧冲突。在历史上是一个平稳的王朝过渡,给吴越国的结局划上的是圆满的句号。然而当沉重的音乐响起,钱王内心的纠结痛苦,隔着一个“时空球”,被演绎的淋漓尽致。百姓们夹道相送,七旬老者的“扑通”一声跪下目送钱王离开,此前钱王和百姓们设宴共舞的欢快场景不再,情绪的表达被推上顶峰,在现场,引得不少观众泪目。

    自此,即便你从未听过“纳土归宋”的故事,也大体感受到了所谓平稳交迭过程中的那份不舍与无奈,历史的洪流推着向前,众生皆不可抵挡,而钱王唯一能做的是顺应,为保护住心中的那份“百姓和乐”的大爱,退出历史的舞台。

    钱氏家训贯穿全剧

    文化在传承中发扬 

    从第一幕的《钱氏家训》诵读声开始,到吴越国退出历史舞台,《钱氏家训》开始代代传承的演绎,这份635字高度凝练的钱王精神,贯穿全剧,演员们集体诵读出“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时,传承的薪火照亮整个剧场,传统文化的魅力点燃澎湃的激情。

    “在对吴越文化的采风过程中,我们深感‘家训’是最重要的一条线索,是钱氏族人的精神信仰和追求目标。在吴越文化价值观中,无论是邻里之间和睦相处,还是对国家做出贡献,都以‘家训’作为行为准则。”导演崔巍说。

    从“纳土归宋”章节结束后,演员的着装也从千年前慢慢过渡到现代,他们守护“小家”,奉献“大家”,悲悯的情绪随着一代代人对于钱王精神在各自岗位上的发扬,逐渐走向一种“豁达”。

    “我原本认为钱俶在‘纳土归宋’时,所有的情感都集中在了痛苦和无奈之中。但渐渐地发现,在做出这个重大抉择后,当他看到百姓可以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应该会有一种释然,他也会有成就感。我想把我理解的这些,都在作品中表达出来。”导演崔巍说。

    所以我们能看到,当钱王再度“返场”,他心中的悲愤不再,剧情的基调再次产生变化,盛世的样貌,让《钱氏家训》里的那句“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照进了现实,完成了从小家到大家再到国家的剧情闭环。

    歌舞剧渐渐落下帷幕,古代场景与现代场景再次重合:探寻历史的青年在钱王精神的感召下,与现代各界人士、先进代表、莘莘学子一起,践行“天下为公”的理念;诵读《钱氏家训》的孩子们与钱王跨时空相遇,将他们的故事带向未来……

    钱王精神,在现代开出了“传承之花”。

     吴越文化浸润人心

    “IP”在创新中深化

    “看完这部剧后,我很想翻翻吴越国的书,了解一下这个五代十国的政权。”来自湖北的观众赵乐说,他是一名“杭漂”,平时就爱在B站等平台看歌舞剧的视频,这次周末来临安看完演出觉得“很过瘾”,“人物的内心展现的淋漓尽致,尽管我此前并没有看过吴越国的故事,但同样感受到了情绪的流动,以及舞蹈和音乐带来的巨大冲击。”

    这也是崔巍团队想要达成的目的之一。自接到临安区委宣传部的邀请创作这部剧以来,历时两年,从临安博物馆到钱王陵、从天目山到清凉峰,崔巍团队几乎走遍了临安所有的山脉湖畔、镇街村庄。

    “临安是钱王的出生地和归息地。我们要用怎样的艺术形式来表达钱王精神?如何能让吴越文化真正和观众共鸣?这些问题都在采风寻访中逐渐找到了答案。”崔巍说,她遇见了村子里做索面的老奶奶,也看见了村口保留了500多年的大树和树下的石凳。百姓间尊老爱幼、妯娌间互敬互助的画面,被她复刻进了舞台上,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翻阅史书,在心中种下吴越文化的种子。

    可以说,《陌上花开》是量身为临安打造的,也成为了临安近年来一直打造的吴越文化IP中的重要一环。此前,崔巍团队就在户外、吴越文化博物馆以及剧场分别打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陌上花开》。12月14日的演出只是开始,崔巍希望打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把这部剧带到“一军十三州”进行演出。“河南开封是历史上钱俶‘纳土归宋’的地方,我希望把《陌上花开》带到那里,唤起当地百姓的情感呼应,从而更好地传播吴越文化。”崔巍说。

    未来,《陌上花开》或许和《遇见大运河》一样,能够成为常演常新的临安以及杭州重要文化符号。正如到西安的游客要在华清宫看上一场《长恨歌》,随着冰雪季节的到来,临安也将承载庞大的追雪流量,“我们希望把《陌上花开》打造成吴越文化IP的特色和重点,大家来到临安,不仅能够欣赏到独有的云海雪景,也能够有机会了解临安的历史和文化,发现临安的魅力,感受钱王精神经久不衰的时代回响。”临安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