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6岁的小宣在家中突然出现颈痛,家人以为是“落枕”,休息下就会好,但随后小宣持续发热,脖子疼得更加厉害。家人送到医院才发现,这种病可比落枕严重多了。
从骨科到儿科发热发得蹊跷
一开始,家里人听到小宣喊脖子痛,就带他到了骨科门诊看病。就诊时测体温发现小宣有发热(38℃),但没有咳嗽、打喷嚏、流鼻涕感冒症状,于是转到儿科门诊就诊,查了血常规,发时白细胞总计数和血C反应蛋白炎症指标很高,配了口服药。
奇怪的是,小宣回家后体温越来越高,最高温度39℃以上,每天要吃退热药3-4次,偶尔有点肚脐周围痛,但不吐也不拉肚子。两天后复查发现炎症指标有进行性增高,医生考虑是扁桃体和淋巴结感染发炎,给他静脉输液抗感染治疗两天,但发热依然没有好转迹象,并且体温高起来的时候,肚脐周围、颈部疼痛剧烈,小宣痛得蜷缩着肚子直哭闹。焦急的家里人把小宣送到了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儿科门诊,柯海艳主治医师发现小宣痛得蹊跷,立即开了住院单住院详细诊治。
有发热、剧烈的颈部肿痛和腹痛,到底是感染导致的消化道症状呢?还是单纯外科的急腹症(阑尾炎、胰腺炎、肠梗阻、胃肠穿孔腹膜炎)引起的发热呢?抑或是淋巴结感染?
查了吓一跳,同时患了8种疾病?
入院后,完善常规检查发现,小宣的血象越来越高了,并且肝功能结果异常,谷丙转氨酶426U/L,谷草转氨酶621U/L,总胆红素水平也高了,以直接胆红素为主,提示是梗阻型的黄疸,但腹部B超肝胆胰脾并无异常,腹部CT检查并未发现常见外科急腹症。
不过,胸部CT发现胆囊体积大,同时发现双肺有少许炎症,少量的胸腔积液,盆腔有少量积液;尿液常规检测发现有尿蛋白和白细胞,提示有尿路感染。不查不要紧,一查居然发现了这么多问题,有扁桃体炎、淋巴结炎、肺炎、胆汁淤积性肝炎、急性胆囊炎、尿道感染、胸腔积液、盆腔积液?同时患了这么多疾病吗?
事出反常必有妖。
入院第2天,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儿科主任阮仙利主任医师查房发现小宣的病情有了细微的变化,下肢有了一些散在的红斑,不痒,眼睛微微发红,口唇也有点干红,手指末端略微肿胀......手指末端肿了!发现这一现象,阮仙利主任豁然开朗,指出罪魁祸首就是川崎病。
川崎病很容易误诊
川崎病,又叫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多见于5岁以内的孩子,男孩更多见。顾名思义,是发生在皮肤和黏膜的疾病,主要是因为一些尚不明确的免疫性因素导致全身中、小血管都发生了炎症,因此,全身各个系统都可能会有疾病表现。典型的表现为:高热数天不退,全身有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眼红,口唇皲裂,杨梅舌,手足硬肿。 当然也会有其他系统不典型的表现。比如,可有消化系统表现如呕吐、腹泻、腹痛、肝炎、黄疸、胆囊炎、胰腺炎、肠梗阻等;可有呼吸系统表现,如咳嗽、流涕等,胸部X线片提示支气管周围及间质渗出、少量胸腔积液甚至肺部结节等;可有关节红肿、关节痛的关节骨骼表现;可有易激惹、无菌性脑膜炎、面神经麻痹、感音神经性耳聋等神经系统表现。还可以有无菌性脓尿、尿道或尿道口炎、鞘膜积液等泌尿系统表现。最严重的是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如不及时治疗,会出现冠状动脉的扩张甚至动脉瘤,出现心肌炎、心包炎、瓣膜反流甚至休克,遗留远期心脏后遗症。
因此,川崎病在以其它系统表现首发起病症状不典型的时候,很容易被表象蒙骗混淆造成误诊,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耽误了病情。例如小宣,以颈痛起病,容易被诊断为单纯的细菌性感染淋巴结炎;肚子疼得厉害,容易想到外科急腹症,而疏漏了本质疾病。小宣是幸运的,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遇到了阮仙利主任,及时做出了精准的诊断,并给予了有效的治疗。入院第4天,体温降至正常,且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后续门诊随访中无冠脉扩张,未遗留后遗症。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