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礼堂有形,搭载文化丰润民心。12月9日,2024年浙江省金牌五星级文化礼堂评审会在杭州召开,我省120家五星级文化礼堂参评。各文化礼堂围绕运行管理、特色活动、品牌打造以及惠民服务等全方位介绍礼堂建设成效,生动展示五星级文化礼堂在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新路径新风貌。
以文化为媒,锚定百姓生活的“精神空间”
文化礼堂,不仅是承载活动的物理空间,更是滋养民众的精神家园。从建设“精神家园”到培育“礼堂文化”,五星级文化礼堂在探索文化礼堂建设道路上不断前行。作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诸多文化礼堂在“个性”上做文章,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空间。杭州市板桥镇上田村文化礼堂深入挖掘当地吴越文化资源,聚焦“文武上田”特色礼堂品牌进行文化阵地设施建设,建成了《钱氏家训》裸眼3D体验馆、文武馆、书画室等新农人活动中心。“我们充分挖掘上田吴越文化资源,让文化礼堂不仅为群众提供日常活动场地,也成为发展研学线路的重要载体。”杭州市板桥镇上田村党支部书记潘曙龙介绍道。
依托文化阵地的建设,乡村文明实践活动“遍地开花”。唱歌、跳舞、听戏、绘画,一个个文艺节目、一场场特色活动……让文化礼堂成为民有所乐的乡村“会客厅”。温岭市新河镇六闸潮村文化礼堂,开展朱子成人礼、金港花洲美食节、麦田音乐会等,着重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洞房经”系列活动,使文化礼堂成为群众的心灵栖息地,让群众拥有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文化为媒,完善乡村治理的“拓展空间”
文化礼堂不仅是文化活动的阵地,也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平台。评审会上,一些文化礼堂在管理运行机制方面表现突出,它们结合地方发展实际深入实践,探索形成了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文化管家、文化志愿者等多元运行模式,有效提升文化礼堂使用效能。杭州市戴村镇沈村村文化礼堂以实施“文化管家”托管模式为着力点,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结合当地风俗开展年俗系列主题活动,常态化开展戏曲文化特色活动,深受群众喜爱。同时,利用“文化管家”专业优势,面向群众展开多领域教育培训活动,实现群众“从灶台走向舞台”的转变。从1.0到3.0,文化管家模式从源头增强基层文化服务造血功能,为基层公共文化繁荣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些五星级文化礼堂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联合社会力量,建立健全文化礼堂“造血反哺”机制。台州市清港镇垟根村文化礼堂引入社会企业,招引新华书店、湖韵艺术馆等文化企业入驻礼堂,发展旅游+研学,产业收入达50万元。丽水市仙渡乡葛畈村文化礼堂采用“1+X”政企村三方工联模式,引进“至逸文旅”社会力量,以政府为主导、国有企业为运营主体,拓展运行机制,探索“礼堂+文旅”产业合作模式。
以文化为媒,助力乡村振兴的“共富空间”
农村文化礼堂不仅是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一批依托文化礼堂为乡村振兴做出显著贡献的礼堂品牌引人注意。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打造以礼堂为中心的全域文化礼堂格局,依托“有礼的祖儿”特色乡村文旅品牌,融合文化与产业,串联起农家书屋、文创店和骑行线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培育产业新业态,带动村民人均月增收3000元,实现文化礼堂以文赋能,助力乡村共富的目标愿景。
宁波市贤庠镇碶头陈村文化礼堂创新打造充满乡土味的“花田喜事”礼堂品牌,举办展现十里红妆嫁娶盛况的开游活动,吸引2万名群众线下参与、70多万网友“围观”直播。村里的文化特派员欧乔娜充分发挥自身媒体职业优势,将“送服务”与“立品牌”有机融合,“我们在线上多个平台开设宣传专题‘讲好喜故事’,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开发喜饼、喜橘等产品,打造“花田喜咖”乡村咖啡馆、“花田有礼”展销厅特色消费场景,更是解锁文化礼堂运行新路径,全年销售总额达30万元。
“这次评审会上看到了很多礼堂的创新举措,会和以往的有所不同。不管是活动举办还是管理模式,都更加注重挖掘地方特色,以及对村庄的带动作用。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平阳县埭头村文化礼堂代表陈霞看完评审会后分享说。
据悉,此次评选出的金牌五星级文化礼堂,不仅在于擦亮文化礼堂“金”招牌,更注重发挥其在全省文化礼堂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凝练总结可复制推广模式及经验,让群众在家门口“近”享“诗和远方”,为乡村振兴和共富增收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