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韦路新作《数字鸿沟》:解码全球数字鸿沟,增进全球数字平等

    潮新闻 记者 甘居鹏2024-12-11 11:40全网传播量100.1万
    00:00
    00:00

    《数字鸿沟:概念、成因与后果》是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韦路的新作,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该书对数字鸿沟的概念、变迁、成因、后果和对策进行了全方位探讨,系统回答了什么是数字鸿沟、数字鸿沟如何发展变迁、数字鸿沟如何产生、有何影响、应该如何应对数字鸿沟的挑战等重大问题,旨在为构建更加平等的全球信息社会提供中国方案。

    近日,《数字鸿沟:概念、成因与后果》新书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的2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新书开展深入探讨。以下为各专家学者的点评——

    浙江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琛:

    数字技术正全面赋能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促进数字平等是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数字鸿沟作为一种数字不平等的表现形式,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此背景下,韦路教授的《数字鸿沟:概念、成因与后果》脱颖而出,它不仅是中国首部系统研究数字鸿沟问题的学术著作,更为数字时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对弥合数字鸿沟、构建平等全球信息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原所长、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尹韵公教授:

    与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相比,新闻传播学科的研究对象往往很时尚、很前沿,但不稳定,容易成为易碎品。而韦路教授的著作则聚焦一个稳定的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持久的探讨,为新闻传播学科树立了一种好的典范。数字鸿沟并非新现象,但该书对数字鸿沟的阐述是目前为止最深入的,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创新,而且对实践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成功探索数字鸿沟问题的精品之作。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陈昌凤教授:

    本书对数字鸿沟的探讨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无论是关于三道鸿沟的研究,还是全书的研究架构,还是理论与实证结合的研究体系,都非常系统。本书的理论资源丰富,研究视野广阔,学术想象力和空间拓展力非常大。作者提出的驯化沟概念,以及智连鸿沟和断连鸿沟的子概念,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人类与技术互动中的联动性,极具创新性、启发性和解释力。本书对数字新闻学和数字传播学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教授:

    该书是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成果。当前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大量研究尚处于宏观架构搭建的阶段,亟待对新闻传播学的那些基础概念进行清理、创新和发展,进而绘就我们的知识版图。本书就是从传播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入手,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与全球数字传播格局进行创新阐发,是扎实推进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重要一步。其次,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较好地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为青年学者树立了典范。第三,本书体现了中国学者对本学科重大基础概念的原创性拓展,对个人发展、国家治理和全球秩序都具有宝贵的学术和社会价值。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教授:

    本书是新闻传播学界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成果。本书的创新并非凭空臆想,而是深深扎根于既往有效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之上,在现有理论传统的源头活水中进行创新。全书40万字不是拼盘,也不是虚浮的宏大叙事,而是将大家习以为常的数字鸿沟概念建构成为一个脉络清晰、系统闭环的理论体系,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韦路教授的研究视野非常开阔,能够打通中西理论资源,积极开展国际学术对话,通过本土化的研究推动国际化概念的创新发展。本书还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风,每一个章节都经得起细看,值得反复阅读。

    上海交通大学智能传播研究院院长李本乾教授:

    该书从个人、地区、国家和全球层面,以及接入沟、使用沟、驯化沟等多元维度对数字鸿沟的概念和现状进行了全面考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该书对数字鸿沟的变迁把握较为准确,清晰呈现了消弭的接入沟、凸显的使用沟、涌现的驯化沟等演化趋势,具有显著的“动态性”。该书对数字鸿沟引发的社会后果进行了前瞻性分析,具有突出的“预见性”。此外,该书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探讨了如何通过建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社会治理,展现出极高的站位。

    香港城市大学计算社会科学讲座教授祝建华:

    数字鸿沟概念从早期提出到如今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传统,其发展远超当初想象。韦路教授长期专注于数字鸿沟研究,其敏锐的学术判断力和持久的学术坚守力难能可贵。该书从概念、成因和后果这三个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出发,对数字鸿沟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这种小处着眼、深耕细作的治学之道值得青年学者学习。新闻传播学像数字鸿沟这样的概念有上百个,只有像韦路教授一样,把每一块砖都做好了,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大厦才能建起来。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董广安教授:

    韦路自2004年赴美攻读博士学位时便选定了数字技术作为研究方向,不仅展现了他在学术领域的专业性和前瞻性,更体现了他对于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韦路教授二十年如一日的深耕细作,使得《数字鸿沟:概念、成因与后果》这本书成为了一部厚重的学术精品,为我们深入理解和解决数字鸿沟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书中不仅准确把握了数字鸿沟的本质,还深刻揭示了其对社会各方面的深远影响,展现了作者独到的学术眼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涛教授:

    本书是数据驱动与人文关怀结合的典范之作。本书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非常严谨规范,研究所关注的社会平等问题则体现了作者强烈的人文关怀。韦路教授多年的专注已经使数字鸿沟研究成为他的一个非常闪亮的学术标签。同时,本书是传播研究与其它学科对话的范本,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整合多学科的理论资源,探讨数字鸿沟这样一个共同的社会问题,是学科自主性的一种重要体现。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是实现了学术话语体系的突破。作者建构了一套逻辑严密的数字鸿沟概念体系,包括接入沟、使用沟、驯化沟、融入沟、知识沟、参与沟等等,形成了一种有助于我们理解数字平等的全新知识范式,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一本专著。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许加彪教授:

    韦路教授的研究超越了简单的宏观描述,将数字鸿沟现象提升到了系统化的理论高度,展现了对本土问题和全球问题深刻的洞察力,体现了学科自觉自为的意识。作者从接入沟、使用沟、驯化沟三个维度和个人、国家两个层面出发对数字鸿沟概念进行建构和分析,不仅丰富了数字鸿沟的理论体系,也为理解数字鸿沟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人文情怀和价值取向,希望通过研究数字鸿沟进而弥合数字鸿沟,体现了作者对更美好、更公平、更良善世界的不懈追求,这也是所有学者都应该追求的目标。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智锦教授:

    本书系统性极强,全面梳理了数字鸿沟概念的流变,创新性地提出了如驯化沟、智连鸿沟、断连鸿沟等非常新颖的概念。更难得的是,这本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成因环节和后果环节,都有实证数据的支持,而且数据的来源非常广泛,既有全球范围的数据,又有省级层面的数据,还有村庄层面的数据,所以是一个非常有体系的集大成之作。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教授:

    本书在知识生产层面表现出色,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科学的研究范式和强烈的人文关怀,很好地将宏观视野与微观场景相结合,将全球挑战与中国议题相结合,将人文反思与技术支撑相结合,为文科研究提供了范例,对推动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复旦大学教授、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原院长廖圣清:

    本书是一个标志性的理论成果,是韦路教授20 年来深耕这个领域的厚积薄发之作,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概念,是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尝试。本书也是一本重要的教科书,具有清晰的问题意识、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家国情怀,为青年学者如何做研究作出了表率。本书还是一本学科对话的重要著作,是浙江大学数字社会科学丛书的一本,是整合多学科理论资源探讨数字时代重大社会问题的有益尝试,未来有望形成中国的数字社科学派。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巢乃鹏教授:

    韦路教授在数字鸿沟领域的长期研究,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自己团队的多项研究都深受韦路教授数字鸿沟研究脉络的影响。

    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程丽红教授:

    新闻传播学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亟需概念史的研究。韦路教授用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对数字鸿沟这个概念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究,从小切口做出了大成果,是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感的书写。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姜红教授:

    数字鸿沟表面上是一个小概念,实则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已成为众多政策报告中频繁提及的关键词。如何弥合数字鸿沟,不仅关乎个体层面,更涉及国家层面。这为我们重新理解国际传播问题、展现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重要启发。该书对数字鸿沟这一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的概念进行了中国化、在地化转化,并对弥合数字鸿沟提供中国方案,这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使命,也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庄曦教授:

    韦路教授能够从中国的语境、场景和历史出发,通过比较视野将西方理论资源引入本土探索,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解释。本书体现了作者强烈的人文情怀,对城市新移民、老年群体等社群的调研,以专业触角去理解当日之中国,能够深入到社群之变,然后做出理论的回应,体现了新闻传播学科在治国理政中的担当。本书的视角有中有外,有古有今,上下求索,游刃有余,最终还能立足于解决当日中国之真问题,非常可贵。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