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点,记者在通元镇岳庙路的老作坊步行街,找到了顾仲光的裁缝铺。78岁的顾仲光正坐在一台老式缝纫机前,对顾客送来的裤子进行修改。“顾师傅的手艺,十里八乡没有人不知道的,我好多衣服都是他给我做的,不仅合身还很洋气。”顾客何继良说。
旗袍、马甲、西装……店内挂着风格复古、款式特别的服饰,还有针线、剪刀、缝纫机等,把这间小店挤得满满当当。这样的场景,仿佛瞬时将人带回了裁缝盛行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别看老顾今年已经78岁,但追求潮流一点也不含糊。
选料、剪裁、缝制、加工、跑业务等,顾仲光是一名“全能型”裁缝,骑行爱好者马利民就是他的忠实顾客。“我的骑行服,网上很难买到,我就找图片给顾师傅,他能照着图片做出来。”马利民笑着说,“很多来自国内外的骑友看上了我的衣服,也发我尺寸,托我帮忙定制,这些年累计做了快2000件了。”
记者了解到,摩托车骑行服最主要是耐磨、防风、防雨、透气等。“因为这个面料没有什么弹性,又要求贴身,所以打样的时候需要多开几个片,在关节处用弹性材料或者褶皱来代替整片的皮,比较考验裁缝的技术。”顾仲光说。
虽然“私人定制”有时需要追求潮流,但其实,顾仲光本身也是一个“潮人”。我们看到,他身上的羽绒服、马甲、衬衫,件件都精致合身,时尚又有腔调。“我从来不买衣服,全身上下从都是自己做的。”顾仲光告诉记者,现在衬衫和马甲搭配还是时髦的,手机、电视里都还经常能看到。
1990年,顾仲光与家人一起北上,到长春做服装生意。当时长春是国内时尚前沿阵地,顾仲光常常跑到服装市场上看最新的样式,追赶潮流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看懂了就回家打样,然后批量生产,我们的货供不应求,最忙的时候两天两夜不睡觉,一直在做衣服。”顾仲光说。
2000年左右,儿子结婚了,顾仲光决定返乡。此时,他已经养成了敏锐的时尚触觉,可以熟练驾驭市场上各种时髦的款式。“当时,服装厂已经开了很多了,但是衣服款式少,那个时候镇上有很多布料店请我过去,根据顾客需求推荐布料和款式,量体裁衣。”顾仲光说。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商业综合体、各类服装店、网店开始兴起,老缝纫店多多少少会受到冲击。但是记者注意到,顾师傅店里的生意还不错,他给我们翻开了一本笔记本,上面写满了各种订单。“快过年了,做新衣服的顾客很多,这个是要做一件呢大衣,要求款式新一点,这个是做两条裤子,等下就要过来拿。”顾仲光说,换拉链、裁裤边、缝裤脚、修改服装尺寸等这些琐碎活也很多,基本每天一开张就要忙到傍晚。
岁月流转,顾仲光虽然已不再年轻,但他对裁缝的热爱未曾减退。如今,他的店铺开在乡镇,乐于为邻里提供服务,继续传承着这份珍贵的手艺。“再干几年吧,现在老手艺人和老手艺都越来越少了。”顾仲光笑着说。
“哒哒哒”,用手拨一下缝纫机右边的小轮,顾仲光继续麻利地转弯、剪线、换边,仿佛时光不停流逝。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