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见过这么多年轻的面孔了。”当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柯越海教授走进杭州第十四中学康桥校区的合班教室时,这位严谨的科研工作者、充满教育热情的导师,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这段时间,杭十四中康桥校区推出“科学家进校园”系列活动(同学拿出本子排队要签名!杭州这所高中请来了大家最想追的“星”,抢着提问!科学大咖走进杭十四中,抛给大家一个关于诺贝尔奖的问题),作为第三位进入校园开展讲座的生物科学家,柯教授带来了“人类遗传,我们的历史与未来”为主题的讲座。无论是科学知识的宽度还是思考的深入,以及科学与文明、历史与地理、生物与大数据、医学与工程等多角度、多学科的跨界联合,柯教授试图带领同学们共同回答一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通过一场讲座,柯教授向同学们展示人类遗传研究的最新理解,带领他们眺望科学山峰的顶端。
柯教授给杭十四康桥校区同学们讲座
回答科学的哲学问题:什么是人类生命的价值
柯教授研究的领域,包括肺损伤与修复、区域性免疫微环境调控等。其实这些研究,都有一个关键字——人。
“‘人’是我今天讲座的主题,在今天的医学发展视域下,我们如何去认识人?你我何以为人?我们又是为何得‘病’?”柯教授以充满哲思的问题,开启了这次穿越时空的知识之旅。
诙谐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介绍,柯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文明演进与疾病诞生之间的关系。
人类遗传学的本质在于人类的生物属性和文化属性,且与人类的起源、文明、未来密不可分,两者相互推动、相互选择。
“就从我们的天然免疫能力和获得性免疫来看,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科技和日常用品不断升级,人体会‘不屑于’原始社会时期曾经对人类有威胁的细菌、病毒,于是天然免疫力下降;而由于科技和医疗技术的发展,比如抗生素的发明,人类寿命得以增长,于是身体的一些获得性免疫力就会上升,类似过敏就出现了。”柯教授坦言,随着时代发展,一些细菌和病毒可能对大部分群体来说已经无用,但人类可以利用这些细菌和病毒来满足个体的治疗需要,这便是人类遗传学很直观的作用。
“当我逛博物馆看到仰韶文化‘花开中国’,那一刻我明白了人类生命的价值。”柯教授分享了他在人类遗传学研究中一次充满诗意的顿悟。在他看来,人类基因数量可能比线虫并不多多少,而人类生命的价值,更在于基因的质量,更在于人类生物属性和文化属性的交融,由此创生演化辉煌的人类文明。
总结来说,进化带来基因组的改变;环境带来更多的疾病;迁徙带来不同的命运;文明减弱了自然的选择。
讲座现场
展望遗传学的未来:从“解码生命”到“解码健康”
讲座中,柯越海教授详细讲述了浙大人类遗传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为同学们介绍了谈家桢、贝时璋等一批“浙派大师”。学科历史的脉络缓缓在同学们面前铺开,科学的魅力也感染到了在场的学生,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和好奇心。
而讲座的主题,始终围绕着对人类的生命关怀。
“鸟类有什么特点?研究它对我们人类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柯教授用一项项生动有趣的前沿研究成果举例,以浙大医学院的发展为例,介绍“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研究,提供了多学科观照生命的创新视角。
柯教授还向同学们介绍了最前沿的人类遗传学。当前人类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到数字文明的进程中,未来医疗的本质是智能数字的大平台,大数据智能分析正加速医学科研范式进入新的阶段。
“人类遗传学的未来,在于从‘解码生命’到‘解码健康’。”柯教授通过“人体、系统、细胞、分子对各自环境的适应”才是“什么是健康”的解读,引导同学们思考人的身体、心理与自然、社会、科技进步的和谐发展。
他还谈到了对今后制药的看法——有了AI的加成,势必将有质的突破。
讲座现场
科学家与高中生的互动:成为人生启航的重要灯塔
承担科研和行政工作,柯教授的日常就是“忙碌”二字。很多人好奇,为什么他还愿意抽出时间,来跟高中生讲课?
“我觉得兴趣很重要,做事情要长久,兴趣是关键。”面对高中生,柯教授总是充满耐心和关爱,“高中是人生关键期,很多影响在这个阶段进入,会发挥一些作用,所以我觉得‘科学家进校园’这件事很有意义。”
在柯教授之前,管敏鑫教授和马骏教授也来到杭十四中康桥校区,为同学们带来科学“盛宴”。前两场讲座在科学家团队里反响热烈,中国遗传学会和浙江遗传学会也参与到了十四中选修课程“科学家进校园”活动中来,将系列讲座列为“中国遗传学会科学之旅——科学与中国”系列科普活动之一。管敏鑫教授留给十四中学生的赠言:“你们当中,会诞生未来的科学家!”马骏教授则圈粉无数,刮起了一波崇尚科学的追星热……
柯教授与同学互动
其实给中学生讲座,并不比给大学生讲课容易,既要想着怎样才能让他们听得懂,还要想着如何给他们兴趣的启发,柯教授说,自己还是花了很多精力准备。
而科学家们进校园,一场场讲座,让同学们对科学有了更深入的直观感受和体会,也带给了他们精神的震撼。学校为同学们提供了“科学家进校园活动”记录本,从学习笔记、我的感想、我的提问……好多同学的记录写得密密麻麻。
同学们做笔记很认真
三场讲座下来,大家的提问逐渐突破了原本的局限,能站在人类命运、未来发展以及哲学的角度来发问。
比如陈崇一同学提问柯教授,人类起源的主流研究是进化还是神创?科学和宗教有何联系?柯教授谈到了自己的看法:科学是一门讲究方法论的学科,需要寻找到正确的参照。
科学家们的精神和情怀,是高中生人生启航的重要灯塔,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柯教授与同学们互动
一位高二学生激动地说:“柯教授的讲座让我看到了科学的无限可能,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未来投身科研事业的决心。”
韩昺恪同学的感受是“感动”,“谈家桢等科学家,回国时正是二十多岁的青春年华,他们选择了以天下为已任,为了民族、为了国家的事业奉献自己,所谓饮水思源,落叶归根,我们青年也应当有感恩之心,知道自己是从哪来的。”
同学们找柯教授签名
此次“科学家进校园”活动,不仅是一次科学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科学家精神与青年学子心灵的碰撞。
杭十四中将持续举办类似活动,为更多学生搭建与顶尖科学家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共同探索科学的无限魅力,为培养未来的科技人才贡献力量。
(图片由学校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