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荔枝新闻报道,南京的李女士花70万通过中介机构帮孩子申请上了香港大学。然而,孩子上了一年多,突然接到校方通知,称她的入学材料存在问题被退学。李女士找到中介机构讨要说法,机构立即将70万全额退还,但李女士并不认可。她表示,如果女儿不符合香港大学的入学条件,机构应该提前告诉她,而不应该私下伪造美国高中的身份和IB成绩。此外,孩子当时高考文科成绩本可上211院校,如今被退学,带来了沉痛的打击,要求机构赔偿200万。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花钱进世界名校,这样的“好事”并非第一次听闻。几年前,就有媒体曝光一些所谓“保录取”中介的套路。诡异的是,“保录取”的并非名不见经传的学校,而是货真价实的海外名校。
其实,留学中介机构并没有什么“内部推荐”的特殊路子,只是直接越俎代庖,为顾客“美化”乃至伪造了申请材料而已。而大学基于诚信原则,信任了机构提交的材料,给学生发出了录取通知书。李女士的遭遇,如出一辙。
问题是,成功“上岸”之后,学生却要独自面对造假所留下的严重后遗症。“李鬼”毕竟经不起推敲,学校一抽查就能发现问题,学生将面临退学的处理。即便没有“东窗事发”,如果孩子没有足够的能力适应名校的学习和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同样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李女士女儿被退学后,机构虽然已经将70万全额退还,但本来可以上211院校的孩子,经历这样一番“折腾”,所付出的代价又该如何计算?法律界人士表示,李女士作为消费者,如果因商家隐瞒、虚构事实导致产生损失,可主张购买该服务金额3倍以内的赔偿。目前,李女士已报警,并向属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反映,执法人员已对此事展开调查。
事情最终会如何处理,目前还不清楚。但无论李女士能否得到赔偿,孩子所遭遇的打击和耗费的大好时光,都是无法弥补的。值得追问的是,对于中介机构私下伪造美国高中的身份和IB成绩,李女士真的毫不知情吗?
花钱进名校,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教训不可谓不深刻。留学中介的造假乱象由来已久,伪造学历和成绩等行为,如此“包装”不仅涉嫌违法犯罪,而且扰乱了大学招生秩序,破坏了教育公平,导致教育资源被不合理地窃取与错配,理应依法严惩,以儆效尤。
天上不会掉馅饼。家长和学生也需要警惕因为虚荣心作祟而遭遇保录取的骗局,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低分上名校”之类的谎言,切莫重蹈覆辙。假的真不了,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力,去争取进入心仪的学校,才是正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