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浙江文学榜(2021—2023)短篇小说上榜作品:徐衎《漆马》

    潮新闻 记者 赵茜2024-12-09 10:15全网传播量12.3万
    00:00
    00:00

    12月2日,浙江文学榜(2021—2023)正式发布,共涵盖特别荣誉榜、长篇小说榜、中篇小说榜、短篇小说榜、诗歌榜、儿童文学榜、散文杂文榜、报告文学榜、文学评论榜、网络文学榜、文学翻译榜等十一张榜单。

    浙江文学榜(2021—2023)由浙江省作家协会对浙江全省2021至2023年三年内创作、发表的文学作品进行评审并发布,以鼓励浙江作家不断攀登文学高峰。浙江作家公号和潮新闻将持续对话上榜作者,带领读者了解优秀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

    《漆马》首发于《青年文学》2021年第7期

    作品简介:

    作为商场导购员的她,日复一日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作,同时自觉抵抗年轻貌美所带来的捷径诱惑,始终怀揣到总部深造的健康信念,日复一日地“向上”“向善”“向美”……直到有一天,年长的同事卢阿姨向她提出一个奇特又“无伤大雅”的请求:暂时成为卢阿姨的家人。她在真真假假的应付里,消耗着情感,又感知着一些奇特又扭曲的暖意,由此生出新的视角,重新打量、审视商场空间、同事们、外卖员朋友、卢阿姨一家、自己的家人等等,并在遇到隔壁拿着高薪退休金的黄姓老人之后,掀起新的故事篇章……

    作品评语:

    小说借由拆迁安置引发的种种闹剧,引发对伦理崩塌与捍卫的思考。徐衎用一种稳定的叙述强调,书写繁冗的日常,细民生活的一地鸡毛看似漫不经心,却处处暗含机锋,呈现人性的复杂性。小说于变迁之中遥望过去,既温情又残酷,如同一曲时代的挽歌。

    徐衎

    创作谈:

    2020年7月,杭州市三堡北苑小区发生一起杀妻案。丈夫许国利在案发后,自导自演,以失踪案主动报警,还上电视侃侃而谈,对妻子来惠利的“不告而别”深表疑惑和担忧,“按她的智商,她一个人是出不去的”。案件很快侦破,反观采访视频,弹幕纷纷:“毛骨悚然”“心理素质极佳”“演技完爆小鲜肉”……坦白讲,对于这样的恶性案件,以及个中反转,我自认为是可以木然待之的,由此换得一种冷静的写作视角。真正促使我以此为出发点(请注意,不是原型)写个小说的,不是丈夫大费周章消耗两吨水的惨绝人寰的作案手段,也不是专案组顶着40度高温,连续作业25个小时,用了38台吸污车抽干案发小区化粪池,终于获得关键性证据的惨绝人寰之艰辛,而是被害人的姓名,来惠利。

    来——惠——利,这名字家常又不寻常,似某种典型人物的命名,背负着剧作者预设的呼之欲出的宿命,完成戏剧性的一生。于是我就成了那个剧作者,由此荡开去,想象这是怎样一个讲实惠、重私利的女人,也因此成就了她“无往而不利”却又一败涂地的一生。一面想象着,一面关注着案件的后续报道,他们缘何相识?何以为生?生在何处?预设种种,得不到确证的,就想,想啊想,终究是想象臆造占了大头,就有了《漆马》的坯。

    真正动笔已是2021年2月,彼时房市依旧火爆,我还为自己2020年7月“上车”心生侥幸,也心有余悸。燕郊作为无数北漂的睡城,有关两地通勤的二手经验、三手报道一直吸引着我,房事和房事一度成为我写作的兴奋点。所以《漆马》其实是一篇“利字当头”的小说,铺陈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众生相,也在一定程度上践行了所谓严肃小说的准绳之一:直面现实人物的诸多困境,不回避人物的生计问题,人物的经济来源甚至可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核心动力……当然了,接了“生计”的地气,还要有精神上的超拔,免得堕入世俗犬儒的圈套,于是乎提纯出“马”之意象,既有白“驹”过隙的惘然,也有老“骥”伏枥的昂然,调配中和出一种哀矜的调子,一路写了下来。有意思的是,很久之后,偶然得知某位文友也受此凶案启发,写了篇小说,重在悬念营造,扑朔迷离至尾声也没水落石出,留待多元阐释,也惘然。

    另外,《漆马》的催生还离不开《青年文学》的约稿。当时赶在年前写完了一篇很长的中篇小说,预备“欢欢喜喜过大年”,当晚就接到张菁老师邀约,讲明时限,咬牙应承。事实上,还是超了一个多月才交稿。没想到出刊时配了艾伟老师的“书信体”评论,“只要忠实于自己的感受,你的写作一定和别人不一样的”,此为鼓励一;同年这篇小说入选中国言实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选本》(第七辑),王干老师点评称,“所写一地鸡毛,毫不浮滑不染俗气,有着金属之声”,此为鼓励二;一晃三年多过去,没想到还能上浙江文学榜(2021—2023),此为鼓励三。我开始“利欲熏心”地期待这篇“利字当头”的小说还能给我带来多少意料之外的,惊喜“利息”。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浙江文学榜(2021—2023)文学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