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郁奖专访 | 黎紫书:《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写给同行读的小说

    潮新闻 记者 宋浩2024-12-07 07:06全网传播量1251
    00:00
    00:00

    12月7日,富春江畔,郁达夫中学,人头攒动,第八届“郁达夫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此举行。时隔两年,众多作家、嘉宾从全国各地奔赴这场文学盛会,见证文学繁花在郁达夫的故乡再次绽放。

    本届“郁达夫小说奖”,杨方《月光草原》和金仁顺《白色猛虎》摘得中篇小说首奖和短篇小说首奖,龚万莹《出山》、黎紫书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韩松落 《鱼缸与霞光》获中篇小说奖,朱婧《我的太太变成了鼠妇》、万玛才旦《松木的清香》、牛健哲《造物须臾》获短篇小说奖。

    颁奖前后,中篇小说奖得主、作家韩松落接受了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采访。

    小说与斯蒂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同名,讲述了一个居住美国的海外华文女作家收到了一百零二岁的犹太女性的一封信,信中指出女作家的作品“山寨”了裘帕·拉希莉的《第三和最后一块大陆》,从而展开的关于文学创作、移民文化的讨论。

    初读小说,最抓人眼球的便是运用了第二人称“你”展开叙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你”被设定为一个居住在美国的海外文学女作家,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你出道迟,但几年里在国内连着出版了两本口碑不错的集子,又上过些采访,还有杂志请你写专栏,文友们难说不会眼红。”小说也通过“你”展开了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

    黎紫书说,这是一篇想要写给同行们读的一个小说,同时也表示用第二人称叙述是“可畏的,无疑使得它更晦涩了几分”。为何选择此法?是在故意增加写作难度甚至炫技吗?“我很难辩说‘不是’,连我也觉得这些文字难掩挑衅意味,根本是写来讨打的吧。但我心里明白,要是最终只看出来我藉这小说炫耀技巧,那样的写作同行根本不值得我在意。”

    裘帕·拉希莉,1967年出生于伦敦,在美国长大,普利策小说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33岁)。

    小说中的“你”收到了一封犹太老太太内奥米的来信,信中指出“你”的一篇作品抄袭了裘帕·拉希莉的《第三和最后一块大陆》,却只搬弄过去了一些小说的皮毛,让小说损失了灵魂,“我只能说,就像是好好的一把宝剑,你只取去了剑鞘。”

    这样的题材让《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了多重人格,它是一篇小说,但小说中套小说(海外女作家“你”的小说和裘帕的小说),同时也是一封书信,也是一篇书评。“在美国认真住下来一年半了。这段日子什么也没写,没想到后来终于动笔,第一个作品写的竟然是之前想都没想过的一个题材和‘故事’。之所以给故事加引号,是因为在这小说里,故事作为小说的一个层面(而非其脊椎),显然很薄弱,而且它完全是隐性的,即使把小说读通了也很难说得清这小说写了个什么故事。”

    “故事”确实不是这篇小说的主要着力点,小说用大量的篇幅通过内奥米的书信和“你”看信时的心理活动,探讨了小说如何创作,如何塑造一个长期独居的房东犹太老太太,以及如何合理地叙述移民文化。

    小说之所以选择印度裔美籍作家裘帕,黎紫书也是看中了移民这个题材。“裘帕来自移民家庭,擅长处理印度移民到美国的题材,而且佳作不断,广受肯定,想必她的作品对其他国族的移民书写启发良多。”

    黎紫书如今在海外安家,在美国也算半个移民了,便也开始对移民文学生起思考,关注起别的华文作家移居海外后的作品。“写作者能写什么?该写什么?写给谁看?要怎么写?这些问题都与海外华文作家自身的定位与认同有关。”

    但当下中短篇小说创作环境却让黎紫书失望,小说最后以内奥米对于“山寨”一词的解释作为结尾,也是对此的批判,“过去几年,我悄悄读了不少移民写作者的作品。其间发现了疑是抄袭的现象,裘帕与伊莉萨白·斯特劳特等美国女作家用英语书写的杰作,成了结在墙外的累累硕果,垂涎者随手摘得,掐头去尾,用中文稍微腌制一下,就成了自家作品,也能在各大刊物上堂皇发表。”

    于是,黎紫书困惑和气愤,却也大受启发,几乎奋笔疾书,写下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