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一箫一笛吹出百年华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2024-12-06 11:00全网传播量33.4万
    00:00
    00:00

    微信图片_20241111162853.jpg

    【开栏语】

    滚滚长江,非遗无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望历史,悠久绵延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留下了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苗绣蜡染从深山走上世界舞台的多彩贵州,风情浓郁的蜀绣羌绣演绎巴蜀的多元、一方水土成就的景德镇瓷器是江西雅韵、笔墨纸砚是粉墙黛瓦里的安徽文脉……这些非遗瑰宝,凝聚着先辈千年的智慧与技艺,架起了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即日起,“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推出“非遗篇——长江流域的非遗瑰宝”,细嗅市井烟火香,聆听非遗岁月长。在这场漫溯时光的非遗盛宴中,讲述长江非遗故事,领略多彩文化之美。 

    b05db99a55ee2a89214057037b99502f.jpg

    冬日,难得的暖阳轻洒玉屏。在玉屏姚茂顺箫笛厂一楼工作间内,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箫笛协会会长、玉屏箫笛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姚茂顺一手持竹,一手执刻刀,一笔一画留下“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的字样。

    “现在正在制作这支箫是一位四川客户为自己儿子定做的成人礼物。”姚茂顺说,多年来,联系自己定做箫笛的客人已经遍布全球各地。

    微信图片_20241205192645.jpg

    姚茂顺手执刻刀于箫笛上刻画

    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

    清乾隆《玉屏县志》记载:“平箫,邑人郑氏得之异传,音韵清越。善音者,谓不减风笙。”玉屏箫笛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箫笛的典型代表,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2006年,玉屏箫笛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长于箫笛世家的姚茂顺,15岁正式开始跟着爷爷学习箫笛雕刻工艺,2000年,时年24岁的他远赴江苏镇江,拜师原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厂长常敦明学艺,直至2011年学成归来,创办箫笛厂。

    DJI_20241129170318_0007_D.JPG

    玉屏姚茂顺箫笛厂

    一支箫笛,从精心挑竹、砍竹开始。

    挑选竹子需要丰厚的经验,为更方便培植和挑选合适的原材料,姚茂顺承包了约700亩竹林,“砍竹的方式、位置很有讲究,一般我会先进入竹林挑好竹子,再请村民砍竹。经过这几年的培训,我们的村民们也越来越熟练了。”

    砍好的鲜竹要放入库房,经过3到5年的阴干处理。“这辈人存,下辈人用更好!”姚茂顺说,但在阴干过程中,竹子易裂,损耗较大,所以真正能成为箫笛原材料的竹子少之又少。

    微信图片_20241205190753.jpg

    选材

    选好原材料,经过反复地烘烤、冷却、校直及淘汰与挑选,达到满意的状态后,根据不同竹子特性,再对其进行去皮、打通等细节处理。

    “在整个过程中真正能做成箫笛的竹子百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姚茂顺拿起一支竹笛,“笛子一般分7个调,通过测量竹子的内外径、长度、确定吹口等,我们就可以制作出不同的竹笛。”

    掌握制作箫笛的技巧只是一部分。在姚茂顺看来,传承人不仅是匠人,更应是文化的传播者。

    微信图片_20241205190723.jpg

    校直

    “要真正做好一支箫笛,需要懂音韵、雕刻、绘画、书法等。让它不仅是一个乐器,而是一个文化产品。”

    今年11月,茶花盛开时,玉屏箫笛协会举办了首届“箫笛&花韵”活动,吸引全国各地百余人参与。面向未来,姚茂顺希望依托玉屏箫笛,结合箫笛生产、培训、体验,打造文旅产业园。

    如何形容箫笛数十年的陪伴?他以“乐在其中”四字作答。

    微信图片_20241205193414.jpg

    姚茂顺手工制作的箫笛

    “制作或吹奏箫笛时,我都能从中享受到文化、韵律带来的愉悦或情感。”拿起任意一支自己亲手制作的箫笛,指着雕刻其上的山水云兽或诗词,姚茂顺说,学会制作箫笛时是“喜欢”,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和意义的过程中,他对这项技艺的“喜欢”转变为了“热爱”。

    “我们不想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受到影响,我们想要影响时代。”姚茂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