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噪音引热议,记者调查发现:不止课间,噪音高发点还有这个时段

潮新闻 记者 邱伊娜 朱丽珍 文/摄2024-12-06 09:56全网传播量15.1万
00:00
00:00

“三年级语文教师、班主任的我也突发性耳聋,无法根治,耳鸣终身。”

“一年级的语文老师、班主任,也突发性耳聋,现在听力恢复,但长期耳鸣困扰。”

“我在从教第十年开始耳鸣,失眠,然后越来越严重,到了不得不上医院的地步……目前长期吃药中,累了就会复发,头晕目眩进医院……”

当微信公众号“升学宝”发起了关于“教室噪音”的调查后,不少老师都忍不住在评论区留言,“突发性耳聋”问题,似乎在老师群体中并不少见。

日前,“升学宝”微信公众号发起了关于“教室噪音”的调查,500多位读者参与其中,不少老师投票后忍不住在评论区留言,讲述自己的故事。

评论区不少老师“倒苦水”。

线上线下调查结果一致

课间、午饭时,分贝很高

日前,记者走入杭州一所公办小学的一年级课堂,进行随堂体验。

第一堂课开始,同学们坐姿端正,听从老师的指令,进行课前问好。四十几位同学整齐地向老师打招呼,声音还是挺响亮的,智能手表上的分贝监测显示已经达到85,小朋友们热情高涨。

全班齐声向老师打招呼,声音超过80分贝。

接下来的40分钟的上课过程中,同学们基本能够保持安静,课堂分贝监测数值在50到60左右。偶尔隔壁班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声音穿透墙壁,会对课堂造成一定干扰,但持续时间并不长。

记者在教室里感受了两节课,两位老师都有着十多年教龄,能把握课堂节奏。偶尔有小朋友比较兴奋,七嘴八舌地抢答,老师们也能很快维持课堂内的秩序,几乎没有出现超分贝噪音让人不适的情况。

声音较为嘈杂的时段是在课间,很多同学在走廊活动,有的跳绳,有的聊天,分贝忽高忽低,偶尔超过80,但也没有想象中脑袋嗡嗡的夸张;留在教室里的同学,有的整理课桌,有的趴在桌子上休息,相比走廊会更加安静。

另外一个噪音的高发点,是在中午吃饭时,班主任一遍遍提醒要减小音量,但孩子们吃饭的时候很开心,顺便聊聊天。年轻的班主任举起手腕上的智能手表,11点05分,显示目前正处于“嘈杂环境,噪声级已达90分贝,暴露在此音量中30分钟左右可能导致暂时性听力损失”。她告诉记者,手表每天都会提示噪音超标。

中午,智能手表报警。

这和“升学宝”微信公众号关于“教室噪音”的调查结果一致。500多位读者参与了调查,65%的老师认为上课时教室音量在正常范围内,能够忍受。但等到下课后,72%的老师表示,这时候教室的声音“很吵,让人无法忍受”。

各年级老师感受不同

噪音多集中在小学段

在“升学宝”小调查还吸引了不少家长参与。有家长留言:“家长开放日半天,孩子们的尖叫声不绝于耳,真心佩服老师的不容易。”一位二胎妈妈说:“家里两个孩子都吵得头疼更别说一整个教室的孩子了。

杭州妈妈陈女士前几天刚参加了女儿学校的一场活动作为志愿者,带领一年级小朋友在学校走班参加游戏“结束时,几位家长志愿者都忍不住感叹,当老师不容易小朋友们很兴奋,都有表达欲,仿佛每个人都在你说话,为了让他们遵守纪律,要不停地叮嘱他们,声音太轻,他们听不见,就要用喊的,脑袋都要炸了。”

孩子们活动回到教室,家长们才感觉耳边突然清净了““刚结束那会,确实有还'嗡嗡嗡的错觉。”

一位家长就住在小学的边上,“我住在12楼,每天楼下就会定时传来会不小的声音,这时候我就知道,晚托结束,孩子们放学了,压根不需要看时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课后教室或走廊声音大的情况大多集中在小学低年段。一年级的孩子说,上课的时候他想说话但会忍住,攒到下课再把想说的话一股脑都说出来,“我不觉得吵啊,我觉得很开心”。

“幼儿园阶段不会要求孩子们上课时间保持安静,孩子们户外活动比较多,在教室里会唱儿歌、做游戏,精力得到充分释放,就不会集中在某一个时间段发出特别大的声音。”在杭州市西湖区某幼儿园工作的朱老师告诉记者,自己的智能手表就从来没有发出过噪音警报,如果孩子刚从幼儿园升人一年级,肯定会坐不住,到了下课,就容易放飞自我了。

而初中生的课间基本都很安静,看书、写作业的居多,今年带初三的一位老师说:“也有的班级课间声音会比较大,但持续时间不长,也没有到老师们忍受不了的程度。

减轻压力,主动教育

面对噪音,可以这么做

采访过程中,有不少年轻老师恍然大悟:“我们有好几个老师说近两年听力越来越差,经常近距离聊天听不清,没想过会有这个原因。”

记者同步咨询了一位耳鼻喉科医生,她说:“长期处于90分贝遇上的声音环境,容易引起神经性耳聋,也可以称为噪音性耳聋,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听力下降,遇见微小的声音就听不清。”神经性耳聋一旦确诊,很难完全治愈,她建议如果每天都要进入有噪音的场所,可以选择带上软耳塞。

超过80分贝,手表的音量显示就会变黄。

不过,引起神经性耳聋的原因不只是噪音,也可能是人的压力过大,精神紧张,“这种情况下,人对噪音的敏感程度会上升,更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考虑到教师的职业特性,也可以选择适当放松心情。”

面对课后噪音这个问题,很多老师、家长都很纠结。

有老师觉得这是寻常事:“孩子们的天性就是爱玩的,安安静静就不像小孩了。”“生理上肯定是会不舒服的,但一看到他们这么开心可爱的笑容,就完全生气不起来。”

家长们虽然在开放日见识到了孩子们的兴奋,也心疼老师们的处境,但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总不能不让孩子出教室门,每天都安安静静呆在教室里,课间的意义不就是给孩子们‘撒欢’的吗?”

杭州市钱塘区景苑小学的李丽亚老师当了32年班主任,她认为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们大可不必纠结,反而可以主动作为,“学校也是一个公共的场所,在公共场所里,我们要注意文明,说话不能打扰到别人,这其实就和在图书馆里要安静看书、小声说话的道理一样,所以这个时候可以直接提醒高分贝说话的孩子。”

李老师建议,有噪音困扰的老师可以开一节班会课,更有针对性地和孩子们商量这件事情,制定一系列的规则,甚至可以选一个“噪音管理员”,设立一定的奖惩机制,相互监督。

还有一位年轻的任课老师想起了办法:“我觉得可以尽量让孩子们再走远一些,去更广阔的室外场所度过课间时光,例如教学楼前和操场。到了空旷的场地,声音就不会这么集中,令人头疼;对于孩子们来说,室外也更有利于保护视力,呼吸新鲜空气。”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每天进教室,手表都会警报!杭州一班主任突发性耳聋,医生建议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