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其治理成效直接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要持之以恒紧抓基层“痛点”,直击“难点”,疏通“堵点”,使广大基层干部轻松上阵,确保基层减负工作取得实际成效、产生实际效果。
减“数量”,增“质量”,提升工作实效性。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细小破碎,却也连着千家万户。文山会海、过度留痕、数据汇总等形式主义牵绊住基层干部前进的脚步,耗费基层干部的精力。为此,要给基层工作做减法,精简会议、材料,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能合并、协同的原则上不单独进行,给基层干部更多时间沉下心来解决实际问题。要提高基层的工作质效,敢于放权、还权,把更多的资源、服务下移至基层,让基层单位拥有更多自主权和决策权,灵活应对实际情况,快速响应民众需求。
减“压力”,增“动力”,提振干部精气神。基层是各项决策部署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任务下沉、强行摊派、花样问责等方式给基层干部带来压力与责任。为此,要建立履职事项清单,厘清职责边界、理顺职责关系,人按职责干、事按制度办,做到真减负、减真负。要构建完善的容错纠错机制,给予容错空间、试错底气,从思想上减轻干部包袱,让有想法、怀激情、敢担当的干部放手干事。要拓宽培养晋升通道,健全考评机制,真正选出一批“政治过硬、德能兼备、群众认可”的干部,营造干事创业氛围,激发干部工作积极性。
减“虚功”,增“实干”,提高群众满意度。“形式主义”表现在工作上,根子在思想上。整治形式主义是一场持久战,要真正从灵魂深处扭转思想根源,彻底解决基层“虚任务”“虚数据”等问题。要改进考核方式,整合考核内容,将台账检查与实地走访、群众反馈相结合,全面了解基层工作情况。要树牢为民服务的政绩观,把基层干部从繁琐的材料中解放出来,让基层干部真正有精力走出办公室、下沉到一线,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实际需求及面临的困难,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提升为民服务效能。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