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小巷人家》唤起上棉人的热血青春

    潮新闻 共享联盟·上虞 刘金平 文 通讯员 小予 特约摄影师 吴德 摄2024-12-04 02:15全网传播量126
    00:00
    00:00

    前不久,电视剧《小巷人家》热播。有细心观众发现,剧中的厂区正是上虞棉纺织厂。

    故事围绕着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棉纺厂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展开。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例如恢复高考、知青返城等,每一件都足以改变万千居民的命运走向。《小巷人家》电视剧的热播也引发了无数人的回忆,不少网友在社交网站上踊跃发帖。一位上虞棉纺织厂子弟在朋友圈发文:“《小巷人家》成功唤起爸妈的热血青春和我的童年记忆。”

    近日,我们走进上虞棉纺织厂,感受“一代芳华”背后的故事。

    上虞棉纺织厂全景(1982年)

    一代上棉人的热血青春

    在曾是上虞棉纺织厂二厂落纱车间团支部书记车阿姨的陪同下,我们前往位于丰惠镇的上棉厂旧址。

    一路上,车阿姨的回忆随周遭环境而不断变化,从模糊到熟悉,像潮水一般袭来。车子缓缓停在上棉厂门口,抬头,“浙江上虞棉纺织厂”八个铜字依在,经历了岁月的风雨,看上去很有点历史的痕迹,却依然铿锵有力地展示着当年的风姿。

    上虞棉纺织厂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国家“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历史背景下,创建的大型国有企业。它是当时上虞最大、绍兴第二大的国有企业,鼎盛时期产值超亿元,有职工5500名。他们有来自宁夏、萧山等国有大厂的,也有从上虞百官、崧厦等各地乡镇来的转业人员、知青、毕业学生。大家一起工作,一起生活,就像一个大家庭……

    前纺车间背纱男工的考核,引来了挡车女工们的围观 。(1995年)

    “我是1989年进入上棉厂落纱车间的,后来做了车间团支部书记,还加入了厂里的铜管乐队。当时,上棉厂可是相当辉煌的,大家都以在上棉厂工作为荣。就连找对象,只要一说自己是上棉厂工作的,腰板都挺直了。”车阿姨笑着说,自己其实对棉花有些过敏,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认识了从医的丈夫。

    在上棉厂门口,我们遇见热情的保安朱百华。朱百华曾是上棉厂的包装工人,20岁那年光荣入厂,在这里遇见了晚自己一年进厂的妻子。“当时,我老婆就在落纱车间上班,我们是在这里相识相恋、结婚生子。”回忆起曾经的青春岁月,朱百华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进入厂区,偌大的老式厂房,早已没了昔日的热闹。因为不忍离开曾经工作的地方,2003年2月,上棉厂改制后,朱百华仍选择留在这里,2021年退休后,坚守至今。 

    “当时剧组来上棉厂拍摄的时候,我还奇怪这里能拍什么。直到女儿让我看《小巷人家》这部电视剧,我才知道我们的厂子火了。”朱百华说,这部电视剧就像是翻拍了上棉人的故事,剧中的点滴情节就真实地发生在自己身边,它的热播,又让自己重新怀念起那个车马慢的年代。

    见证我们的集体婚礼。(1986年)

    上虞轻工业时代的辉煌

    1967年7月,上棉厂在丰惠镇祝家庄破土动工。第一代上棉人夜以继日,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建起了一排排锯齿型厂房,至1969年10月1日投入试生产,仅用两年多时间就生产出了第一缕棉纱。

    在这里,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怀抱报国梦想,为冲刺万锭无疵点、万米无疵布,日夜苦练到天明;一件又一件优质棉纱、坯布源源不断运出,远销全国及世界各地;一项又一项科技成果接连取得,上棉厂成为上虞工业行业的排头兵、改革开放的主力军。

    当时的上棉厂,配套建有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俱乐部、卫生所、派出所、商场、粮站、消防队,俨然一个“小社会”……就像《小巷人家》剧中描绘的那样,工人们拿着粮票、布票、烟票、煤球票等,去厂里不同地方购买生活所需,子女能在附属的幼儿园、小学上学,结婚的双职工家庭能排队等房子。

    义务服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1989年)

    厂里还有业余文工团,是职工施展艺术才华的舞台,一场场精彩的文艺演出,为职工在工作之余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盛宴。业务比武、篮球赛、乒乓球赛、职工运动会、舞会、集体婚礼……都是属于那个年代的文化符号,承载了一代代纺织人的集体记忆。

    中秋晚会上的交谊舞。(1988年)

    但即便如此,上棉厂依然难逃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和企业改制的命运。21世纪初,曾经几千人的大厂在纺织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后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工人们带着哀伤、无奈和迷茫,接二连三地离开那块眷恋着的土地……

    上棉厂门口不远处,就是当时的职工宿舍。一栋栋宿舍,曾经聚集了来自天南地北的上棉人。如今,楼里还住着当地居民,有些租给了外来务工者,外立面积了灰尘,外墙还有些斑驳,诉说着岁月沧桑。

    一家名为“上棉仲瑜烟酒副食”的小店开在宿舍区的路旁。店门口,65岁的沈仲瑜与妻子正忙着加工手套。沈仲瑜也曾是上棉厂的一员。“我是锅炉工,在这里工作、生活接近40年了。”沈仲瑜说,自己1970年作为知青下乡,1978年抽调回上虞棉纺织厂,一干便是25年。改制后,他也提前退休,但舍不得离开,便买下这间房,一直住到了现在。

    回忆起那段青葱岁月,沈仲瑜说,“那时候,上棉厂可是5000多人的大厂,光吃一顿中饭就能吃掉3头猪。工人们有一部分住厂里的宿舍,还有一些住在百官等地,上下班需要6辆班车一同接送。每到下班的时候,乌泱泱一群人赶来坐车,6辆大车一字排开,路过的人都知道是上棉厂下班了。”

    对于工人们来说,上棉厂承载了他们的青春岁月,而电视剧的热播又唤起了他们的热血青春——那是工作中奋力拼搏、并肩作战的日子;是20岁出头的年纪,在厂里遇见了相伴一生的人……

    “很多以前的老员工路过这里,都会来看看我。就算是不认识我的人,看到‘上棉仲瑜’的门头,也会来跟我聊两句上棉厂的事情。”沈仲瑜说,这些年,许多上棉职工常常聚会活动,故地重游。

    车间一日赛的丰收喜悦。(1990年)

    光影记录时代发展脉动

    如今的上棉厂已是私人企业,但好多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留下这份青春记忆。

    在上棉厂不远处,有这样一座特别的摄影纪念馆——芳华·上棉记忆影像馆。走进这里,就像是打开了一代人心中尘封已久的记忆。

    作为全省首个以轻纺为主题的影像馆,芳华·上棉记忆影像馆不仅展示了上虞轻工业时代的辉煌,更是新时代美丽乡村的上虞样板。影像馆共两层,展览面积近500平方米,分为生产、生活、匠心、芳华、依然五大版块,运用影像照片、实物展陈等方式,全面记录和展示了上棉厂的初期建设和发展过程,以及一代上棉人的工作和生活。

    影像馆的建成得到丰惠镇党委政府和祝家庄村委的大力支持,馆内素材更是经近两年时间收集、征集而来,150余位热心上棉工友参与其中,捐赠照片1000余张、老物件200余件。

    墙上一张张老照片虽无声,却胜过百语千言,将那一段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娓娓道来。对策展人吴德来说,这是他的心血,也是他的青春记忆。“我原本是上棉厂的一名机械工,这也是我18岁高中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吴德告诉记者,他是厂里的摄影爱好者,工作5年后,正式转入上棉厂宣传部,成为一名“时光记录者”。

    慢车比赛吸引了众多的围观者。(1989年)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吴德用他的相机,定格了上棉人热火朝天的工作状态和精彩纷呈的业余生活。也由此积累了近4万张底片,珍藏至今。

    走跳跳棋成为业余时光的最爱。(1989年)

    现在,吴德是企业家,更是资深摄影人,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摄影家协会理事。过去的40余年间,他的镜头一直没有离开过上棉厂,即便上棉厂已改制成了私企,他仍常常前往采风。2022年,吴德以上棉厂的变迁和一代纺织工人的命运沉浮为背景的摄影作品《一代芳华》,获第19届浙江省摄影艺术展览纪录类金质典藏,2023年入选第29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吴德和我们聊起自己的初心。“我想展现上棉厂曾经的辉煌,希望用光影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呈现那个激情澎湃的时代,让更多的有相同经历的人们找到共鸣,也给现在的年轻人一些启示和鼓励。”前不久,听朋友说上棉厂的宣传窗里还有一些老照片。他立马驱车前往,遗憾没有找到,决心继续寻找。

    《小巷人家》热播后,芳华影像馆几乎全天候开放。吴德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影像馆,了解那段曾经让人引以为傲的历史。而凝结一代上棉人芳华的影像馆,也将成为上棉人的活态博物馆,在年复一年中,沉淀上棉人特有的精神符号,成为赓续历史文脉传承之地。

    “芳华影像馆只是起点,我还会继续收集有关上棉厂的一切,目前正在筹划出书,收藏上棉记忆。”吴德说,这是许多人特别是上棉人的期待。


    相关新闻
    热血澎“排”!上虞区第二届教职工运动会混合气排球赛圆满收官
    “棋”乐无穷!上虞642名小棋手上演精彩对弈
    共探县域慢病管理新模式!“蓝色县域”交流活动在虞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