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于一种什么样的相遇和对话中,最令你期待甚至感动?
从11月13日新闻发布会举行开始,记者就已经提前进入了“良渚时间”。从对话参与首届的艺术家,到与参会嘉宾畅聊对论坛、对中国的期待,再到聆听各国精英在各个分论坛上畅所欲言、思维碰撞,你会发现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人类文明精神早已充盈着这场世界级交流对话的各个角落。
“3、2、1,苹果~”第二届“良渚论坛”开幕的前一天,记者跟随参与论坛的伊朗国家艺术科学院参观了良渚博物院,近距离感受中华五千年的辉煌开端。当经过一群群天真无邪、纯真可爱的中国孩子,伊朗客人们忍不住拿出手机,邀请他们一起留下最美好的相遇瞬间。波斯语中“苹果”的发音,就如同中文“茄子”之意。此情此境,恐怕没有什么语言沟壑,不能用一张满是笑意的合影来解决。大大小小的“V”字手势出现在嘉宾们身边,搭配着博物馆米黄色的暖色调,这张穿越万里空间留下的“中外老少合家欢”,在良渚留下最温情的一抹亮色。
伊朗客人和孩子们合影
文学、音乐、考古,跨越国界、对抗时间,这些超越一切局限的人类共同语言,带着记者真切感受“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知遇之情。
会场内,中文、英语、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波斯语等7种语言的同声传译同时开启,将中国倡议用优美而多样的各国语言传递至每一个角落。会场外,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嘉宾簇集一起,或握手介绍,或成群讨论,大家互相欣赏、彼此尊重、畅所欲言,智慧的火花在交流中激荡。
考古学家论坛
“首先,让我们一起向科林·伦福儒致敬。”这是记者在“文明之光”中外考古学家对话上听到最令人动容的一句话,许多上台发表主旨演讲的考古学家,都不约而同地先向刚刚去世的这位良渚老朋友表达深切缅怀。此刻,人类的悲欢是相通的。
观察古代植物,可以找到人类祖先努力发展农业养活自己的痕迹;修建治水用水的基础设施,让古代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文明进程得到显著进步……精彩的考古演讲,让我们发现“高大上”的研究也可以“接地气”地讲述我们祖先的故事。中国古人如何在自然挑战中艰难寻找生存与发展之路?除了仔细在每一张PPT上寻找答案,我想这些外国嘉宾恐怕还得像来自日本的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特约研究员米田穰一样,常常驻在良渚才能略知一二。伴随良渚国际考古中心的设立,相信未来的良渚大地上会出现更多不一样的面孔。
作家论坛
“You must leave behind you more than you found。”这是希腊作家塔索斯·兰普罗普洛斯(Tassos Lampropoulos)为良渚留下的一首“情诗”。这位上海女婿,在和记者对话中最常提到“智慧”。从老子、庄子、孙子的东方智慧,聊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自然人文,去建立一个充满道德、慈爱、智慧的新模式,是他作为时代一分子的义务。这种智慧与文明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学习,正是良渚论坛的意义所在吧。承载着人类丰富理想与追求的文学,跨越了语言和文化、山河和古今,在良渚点亮了世界文明的璀璨星空。
音乐学家论坛
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嘉宾对“良渚论坛”这个平台非常珍惜。“希望能将所有嘉宾的材料翻译分享,让我们带回去再仔细研究学习。”在中外音乐家对话上,来自阿根廷国立艺术大学的音乐教育家吉列尔莫·威廉·雷赫尔曼的“好学”,让在场所有人都会心一笑。
在这个国际交流活动中,一些巧合也在发生,它让人们体会到了“天涯若比邻”这句中国古诗的意义。在菲律宾马尼拉交响乐团基金会执行董事杰弗里·索拉雷斯的发言中,将中国上海交响乐团历史推向“国际化”:“成立于1879年、当时称为上海市公共乐团,许多乐手都来自菲律宾,指挥家是法国长笛演奏家Jean Remusat。”巧的是,在良渚论坛上,杰弗里·索拉雷斯与来自瑞士日内瓦高等音乐学院教授泽维尔·布维耶进行交流时,对方居然拿出了这位法国长笛演奏家的照片。“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在这一刻无比具象化!
消弭文明赤字,创造人类共同的文明盈余,是良渚论坛与会者的共识。三天里一幕幕温馨的画面,更让记者不由得想起塞万提斯文学奖评委、西班牙拉美文学研究协会主席罗栖奥·奥维耶多在主论坛演讲中提到的三个关键词:相遇、惊奇和融合,这是理解另一种文化必不可少的历程,而正是文明的差异性能够为人类创造更多财富,呼唤着多样性的统一与和谐,最终诞生文明之爱。
“转载请注明出处”
黄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