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骤降。“我看世界,风尚看我”,在海宁中国皮革城(以下简称“皮革城”),生意的升温从停车场里难觅的车位就可窥见一斑。
“风尚”一词在摊主们口中转化成了另一个词——“款式”。一家店款式少则上百、多则上千。哪一款会经受检验成为爆款,这直接关系着摊主一年的收成。因此,款式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专业市场经历了烈火烹油的热潮、享受过“一铺抵万金”的风光后,以皮革城和平湖中国服装城为代表的服饰类专业市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走上鼓励原创、打造款式策源地这条路。从专业市场转型升级角度看,保护款式、保护原创也就是保护发展、保护生命线。
而在更广大而浩瀚的科技创新浪潮里,“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让知识产权快速获权、打造知识产权最优营商环境成为嘉兴市场监管部门服务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
铸一把“快剑”
“快时尚”就需要款式保护“以快打快”。
选址在皮革城的海宁(纺织服装与家居)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中心的最大特点就是快。”
以皮革城设计基地为核心,这里集聚了来自国内外的专职设计师2000余名、设计机构(工作室)250余家,每年推出的新款服装超过15万款。
“外观专利获权最快2个工作日!”工作人员说,“以前走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通道,申报一个款式少则三四个月、多则半年,企业等不起、市场等不起。我们现在的模式反而能够让更多企业更及时主动地来申报款式,一旦出现抄袭等纠纷我们也能帮助维权。”
嘉兴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发展处处长杨漾表示,高标准建设海宁、桐乡两家知识产权快维中心为全市知识产权保护树立典范。目前,海宁、桐乡两家知识产权快维中心都已经成功晋升国家级。另一方面,嘉兴立足块状特色产业,把知识产权保护的“触手”延伸到专业市场一线、深入到企业家门口,为全市时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配上了保护创新的“安全锁”。
实践证明,一座国家级知识产权快维中心足以“镇守一方”。通过在工作中探索总结,两座快维中心根据地方产业特色,总结形成了《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快速预审服务指南》,预设“标准动作”,形成了企业共识,并上线专利预审办理服务系统,实现了外观设计专利预审业务一网通办。而今,这一“嘉兴经验”走向全国。
今年1-10月,海宁国家级知识产权快维中心外观设计预审合格量5547件,数量居全国40家国家级快维中心首位,占总量超过1/4,有效遏制了“原创还没上市仿制就先行一步”的乱象,为企业创新成果提供了有力的保护。
打开多重“护盾”如果说“以快打快”凸显了嘉兴知识产权保护的“拳力”,那么,“静水深流”则是嘉兴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功力。
从阵地建设看,嘉兴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完善,已搭建起以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中心枢纽,7个县(市、区)保护中心(快维中心)为支撑点,32家品牌指导站为站点的知识产权服务“一张网”,打造集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于一体的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加速器”。
“我们积极打造高能级业务平台,拥有6个国家级知识产权招牌——嘉兴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验收;海宁、桐乡建设2家国家级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嘉兴分中心获批成立;嘉兴、嘉善开设国家局商标业务受理窗口,基本建立市县区联动、海内外同频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嘉兴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主任王勇峰表示。
与此同时,嘉善设立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分中心,正在筹建长三角知识产权转化中心;桐乡成功建设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嘉兴(桐乡)中心;海宁建立了全国首家知识产权所、行政裁决所。这些机构从不同层面提升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在构建了知识产权保护力量的“四梁八柱”后,嘉兴还不断延伸服务“触角”,在科创重点平台、科研机构设立“一对一”专利申报服务站,在专精特新企业服务基地设立知识产权服务站,在大专院校设立专利非正常申请服务站,及时对接各类创新主体需求,加强业务精准指导。此外,嘉兴还成立企业合规指导中心,指导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合规建设,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贯标内审员培训班。
知识产权保护主动融入顶层设计,助力加快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以战略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嘉兴市市场监管局立足职能,遴选一批具有较高创新水平、较好市场发展前景、较强竞争实力的高价值专利项目进行培育,取得显著成效。清华柔电院入选全省首批12个高价值专利培育基地之一;全市有6家企业的项目入选全省首批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入选数量居全省第三。
值得关注的是,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内容的“四新经济”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取得新进展。嘉兴是全省数据知识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通过对接经济园区、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大脑等重点平台,加强数据知识产权登记、保护和运用,加快数据价值化进程,截至目前,嘉兴全市累计登记数据知识产权490余件,实现数据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超4亿元。
嘉兴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也有声有色。目前,嘉兴已开通知识产权质押登记、变更、注销全流程线上办理,进一步减少申请人提交材料数量。在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企业在知识产权综合服务窗口,可以享受专利、商标质押登记受理“一窗通办”、质押登记即办的快速服务。今年以来,全市完成知识产权质押登记额245亿元,其中,专利质押登记额217亿元,列全省第一。
目光投向海外。在建立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嘉兴分中心基础上,嘉兴还动员各方力量,创新成立市海外知识产权联盟,对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问题及案件风险信息进行预警分析,及时发布风险预警提示,承担起了‘消息树’和‘智囊团’职责。通过海内外联动,在汉朔电子应对德国专利侵权纠纷、晶通塑胶应对美国“337”调查以及;新凤鸣集团应对巴西反倾销调查中,这种内外一体的保护模式为“嘉兴制造”顺利“出海”赢得更多主动权。
嘉兴市市场监管局局长李陈源表示,嘉兴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着力抓好知识产权赋能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实际行动推动高水平打造知识产权强市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助力高质量发展。
围着创新主体转如果说,“创新围着市场转”,那么,知识产权保护就是围着创新转。在嘉兴,知识产权保护让“创新引擎”转得更快更有力。
从专利确权提速,到申报材料减量,从国内协同保护,到海外一体联动,嘉兴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力有效来自立足地方实际、产业特色,深入剖析企业创新所需所盼,深度调研行业发展所向所求,从优化政务服务角度进行了补位、减压、赋能,形成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政企联动、多方参与新格局。也正因为如此,嘉兴“创新打造知识产权全链保护新生态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才能顺利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作为“嘉兴经验”走向全国。
当前,嘉兴“智造创新强市”建设步子正越迈越快、越走越稳。以推进“知识产权强市”战略为抓手,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以发展的办法破解创新难点,加快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新格局,加快建设长三角知识产权保护高地,有利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在加快“智造创新强市”建设中把更多“知产力”化为更强新质生产力。